吴尊友:站在防控艾滋病第一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09:24 光明日报 | ||||||||
本报记者 齐芳 吴尊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1963年生于安徽省黄山市,1985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9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高危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防治工作及应用性研究,现任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室主任。
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身披红色绶带的吴尊友从领导手中接过“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奖励证书。在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中,这位工作在防控艾滋病第一线的研究员,平静地笑了。 提起中国的防控艾滋病事业,不能不说到吴尊友。 1996年,他和同事们策划了我国第一个在娱乐场所的行为干预试点;1997年,他首次尝试向社区的吸毒者介绍安全注射方法和发放一次性注射器;1999年,他领衔在全国开展针具交换试点,使危险注射行为下降了50%;他是美沙酮试点国家工作组秘书处主任,在技术上全面负责国家美沙酮试点工作。 防治艾滋病的工作很辛苦。用参会一位代表的话说,不仅工作环境差,而且“费力不讨好,很难做出成绩”。吴尊友说,很多高危人群对研究人员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只能想方设法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有一次在娱乐场所,他工作了两个小时毫无收获。到了中午11点多,他就和她们一起吃饭,“当时我也饿了,我抓起她们的包子就吃,用她们的纸杯倒上水就喝,她们才开始配合我的工作”。 吴尊友是从1995年开始真正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的。1995年初,受地区卫生厅的邀请,他参加了当地农村一个5口之家艾滋病传染源的调查。他发现,当地农民卖血浆相当普遍。经过详细地调查,他认为感染者都是因为单采浆污染而感染的,并且已经造成艾滋病在当地献血员中流行。他立即建议卫生厅在全省范围内停止一切单采浆、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检查。 凭着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敏感,他见微知著地预见到艾滋病在我国有蔓延趋势。因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治艾滋病的事业中来。 从此,吴尊友成了家里的“旅客”。他说:“我的主要办公场所在艾滋病防治现场,一年至少在外边工作200多天。往往一出差就是几个月,回北京待不了一个星期又得走。有时候过春节也回不了家。家变成了旅馆,旅馆变成了家。”儿子四岁那年,他终于在家过了一个春节,住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他儿子不解地问妈妈说:“妈妈,爸爸怎么在我们家住这么长时间还不走啊?” 儿子的话让吴尊友好笑,又心酸。他说,他始终对家、对家人怀着一份歉疚。可是,他离不开这份工作。吴尊友说:“现在我国的艾滋病形势很严峻,我们必须同艾滋病毒赛跑。我们的工作进度快一些,抢在艾滋病毒前面,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感染;我们的工作进度慢一点,落在艾滋病毒后面,就会多一个人感染。我们不能停下来,我们只能三步并作两步走!”人物素描 郭红松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