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亟待引入高科技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07:00 北京晨报 |
文化产业应加强中外合作 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北京市政协常委 张新建 “近年来,北京在文化发展上的力度非常大。可以说,北京已经形成了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创作中心、中国展览中心、艺术品拍卖中心,甚至已经继美国与英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文艺演出中心。” 张新建说:“文化产业应该分为3个部分,创意产业、传播载体和营销手段。现在北京文化产业中的创意和营销两项还比较弱。” 张新建认为,所谓文化产业已经不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影视、演出、展览等内容,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开始得到关注。 “就我所知,目前北京文化产业方面的中外合资企业并不多。要北京实现高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政府部门应起到主导作用。提出吸收文化和科技人才的奖励措施,发展民营企业,吸收国外优秀人才、著名企业和社会游资的进入都是较好的方式。”文艺演出应实行平民票价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委员 叶小钢 面对北京目前场场火爆的演出市场,叶小钢欣喜之余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国外,一场演出的票价一般在几十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00到300元,可北京现在的演出票价几乎都要四五百元,高的上千元,个别演出的票价甚至要卖到2000美元。” 叶小钢认为,在发展北京文化产业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文化产品的公益性,“北京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和文化的公益事业及文化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文化发展要打造国际品牌 北京京剧院院长、北京市政协委员 王玉珍 文化发展,特别是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打造得到市场和观众认可的品牌。王玉珍委员告诉记者,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在面对当今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时,同样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改造。 近年来,借鉴国外和外地的发展模式,北京京剧院尝试引进多方面人才,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推出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大型剧目。“我们的舞美来自中国京剧院,服装师请来的是上海设计师,主演有本院名角也有来自外地的大腕儿,此外还有交响乐队和合唱团。”王玉珍委员说,采用此种强势联合模式,北京京剧院连续打造的几出新戏都已经成了剧院的品牌大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不但吸引了众多“黑发”年轻观众,而且演出100多场以来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纯盈利。 “品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王玉珍委员表示,北京作为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和众多文化资源的城市,利用本身的文化资产,调动多方面力量,完全可以打造出更优秀的文化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晨报记者 张颖 刘墨非/文首席摄影记者 郭铁流/摄 相关专题:北京晨报-新浪网2005两会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