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政协委员:和谐推进城市建设社会学者不能缺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09:4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天津三月十日电 针对当前规模空前的“造城”运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近日撰文指出,城市建设应和谐推进,社会学者不可缺位,城市个性、历史、传统、习俗、记忆不可缺失。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冯骥才的署名文章称,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规模是空前的。从首都到各地省城,乃至一个个边陲或内地的县城,都在展开一场翻天覆地
的“造城”运动。有些城市的更新是地毯式的,甚至是重建。这在世界上也称得上“绝无仅有”。

  冯骥才说,在一个个新的城市形象显现出来的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了——缺乏个性,直白浅露,千城一面。这与当代城市的构建者主要是官员、开发商、工程技术人员,却很少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有直接关系。

  他分析说,这是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偏差造成的。长期以来,只看重城市的居住、办公、交通、水电、商业网络等使用功能和物质性的一面。但城市的个性、历史、传统、习俗、记忆,以及特有的美感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改造”中被忽视。城市的面貌被破坏,风俗瓦解,传统中断,大量珍贵的记忆被抹去,个性和个性美也就消失了。

  文章认为,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官员关注的是城市的使用功能,城市的现代效率,改造城市过程中对GDP增长的刺激;开发商关心的是盖房卖房,愈快愈好,愈新鲜愈好销;工程技术人员则缺乏人文视野与思考。这就不免陷入一味追求时髦和简单的相互抄袭。这便是当前中国城市趋同化与粗鄙化的症结。

  冯骥才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了解历史文化及其价值,知道城市的精神个性之所在,能够在城市改造中对历史遗存的取舍做出最佳判断。

  冯骥才强调,社会的推进应是和谐的推进,不能片面、粗糙地冒进。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既要加强、改善和优化它的各种使用功能,又要保持它的历史精神、文脉,个性的美和魅力以及深厚的精神内涵。因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参与到城市的构建中来,担负起这一时代性的文化责任,在城市和谐和整体的发展中真正地起到作用。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