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计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00:41 新京报 |
昨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提交了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对去年李金华提交的审计报告,人们曾以“触目惊心”形容问题的严重性,该报告以致后来的整改行动被人们以“审计风暴”冠之。一年之后,回头看本次提交的审计报告,似乎依然能体会去年以来审计风暴的余威:截至3月底,已有762人(次)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除个别问题尚未整改,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已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纠正违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风暴”所至,人心大快;整改有果,民心所愿。 成绩尽管存在,但今年审计报告所揭示的问题依然“触目惊心”:从总额上看,38个中央部门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6%;从具体案例看,查出水利系统滞留建设资金35亿元,国土资源部等3个部门违规建设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各类违规金额715.49亿元,26个部门违规转移挪用资金10.75亿元,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设置账外账、“小金库”3.5亿元用于发放福利补贴及其他不合理开支…… 审计报告的一些数据,也让人们对感同身受的问题有了直观的答案。人们感到高校收费不尽合理,原来“18所中央部属高校2003年未经批准收费、超标准超范围收费等共计8.68亿元”;人们感到“看病贵”,因为“2003年至2004年8月,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医院违规向患者多收费1127万元,2001年以来,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类折扣、回扣等约3亿元”。 如果说去年的审计报告带来了一场“风暴”,今年的审计报告仍然沿袭了去年的力度和风格。可以想象,它仍然会带来新一轮的风暴。 已经有人建议不宜再用“风暴”表述审计工作的威力,目的是希望审计的威力永驻,不要“刮风式”运作;而我们希望仍以“风暴”言之,更是在时间的恒定之外,强调它的气势和力度:当问题比较严重时,顽疾仍需用重典,和风细雨的规劝,已很难刺激一些人的神经。 人们推崇审计风暴,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透明,二是问责。透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去年揭示的问题之所以“整改取得明显成效”,正是因为把问题置于公众的视野,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动于衷;而透明之后的问责风暴,以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更起到了震慑作用。今年的“风暴”,希望如上两个“法宝”能一以贯之。 呼唤“审计风暴”来得更猛烈些,乃是在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对审计寄予的希望更大,要求更高:就透明而言,审计结果到2007年才可能全面公开,目前公众大多是通过提交给人大常委会的年度审计报告,才能知晓大概内容,不定期披露专项审计结果尚未形成制度;就问责而言,去年数百人受到处理,但具体到每一个责任人,受到怎样的处分,处分是否适当,有无“漏网之鱼”,公众仍然知之不详;而从更深层次看,关于审计体制的改革、审计法律的完善、审计监督的落实等问题,也仍然停留在讨论的层面。 作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审计署依然表现了刮骨疗毒的决心和“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希望各级审计部门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不为势所惧,不为利所诱。等到制度健全了,审计风暴自会停歇,但现在叫停风暴,还不是时候。 相关专题:人大常委会16次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