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敌后救亡·现场复原:虎口“抢”出文化精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5:5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敌后救亡之四海同心

  文/本报记者 彭小军 彭纪宁 姜齐放 通讯员 黄颖

  64年前香港一场秘密大营救创造中国抗战史一大奇迹

  1942年春,香港陷入日寇之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在港九地区进行了轰动中外的秘密大营救,成功将数百名滞留香港的抗日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从面临日寇搜捕的危险境地营救出来,安全送往内地。这就是中外闻名的“香港文化大营救行动”。

  记者采访了当年参与营救行动的老战士,复原一段段惊险艰难的营救往事。

  临危受命虎口救人

  当年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社长杨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营救行动的始末。

  1942年日军占领港九地区封锁水陆交通后,立即开始大肆搜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分子,并通过在电影院的幻灯字幕和报纸上刊登的启示,点名要茅盾、邹韬奋、梅兰芳、蔡楚生等必须前去“会面”。当时尚有大批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来不及撤退滞留香港,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他们处境十分危险。

  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以及周恩来同志相继以特急电报指示南委(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八路军、新四军驻港办事处,不惜代价营救、转移困留于香港的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受命担此大任的是在香港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包括1942年2月成立、由香港子弟组成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东江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回忆,在东江抗日游击区与港九地区之间,开辟有两条秘密的军事交通线:西线即陆上交通线,从青山道经荃湾、元朗、赤尾,进入宝安游击区;东线即水上交通线,由九龙经西贡村、沙鱼涌、淡水,进入惠阳游击区。为确保途中安全,东江游击队在两条军事交通线上,分别设立了多处秘密交通站,派精干的交通员作向导,由便衣交通队分批分段护送。

  接下来的约100来天时间里,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在一批批抗日游击战士的护送下,沿着这些线路,神奇地从香港这个孤岛“消失”,他们中没有一人被捕。
敌后救亡·现场复原:虎口“抢”出文化精英(图)
图:游击队员护送被营救出的文化人转移

  扮难民大作家安全脱险

  祖籍东莞的陈英老人1941年8月加入东江游击队,他深情回忆当年营救茅盾同志的过程。

  1942年,15岁的陈英接到任务:负责照顾香港过来的一批重要人士。“首长对我们说,这些人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要不惜一切保证他们的安全。”陈英回忆说。

  在交通员的带领下,茅盾、邹韬奋、戈宝权等数十人汗流浃背地爬上山顶。为了行动方便,他们都化装成难民,有的身背一袋小米,有的身穿破旧的衣服,把眼镜、钢笔这些容易暴露知识分子身份的东西全部都藏了起来。“连日的奔波,使他们身上粘满了泥土,看上去像很普通的农民。人群中有个留着一撮小胡子的男人很醒目,旁边的人悄悄告诉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茅盾。”陈英说,当得知山脚下就是游击队根据地白石龙村,原本疲惫不堪的人们欣喜不已,兴奋地喊:“到家了,我们到家了!”有的人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抗日歌曲。

  夏衍妙语海上斗鬼子

  另一位参与营救行动的老战士回忆:夏衍等21人黎明从香港西环出发,所有人都化装、化名,挤在一条小渔船里向澳门驶去。夏衍扮成商人,假名黄坤;同行的王莹扮成村妇,其他人有的扮烂仔,有的扮叫花子。

  船经三灶岛时,遇到了日本巡逻艇。鬼子用日语吼着要强令停船检查。船上有好几个会说日语的,但轻易不敢说,因为一是跟化装后的身份不符合,二是日语说得好有被抓去当翻译的可能。但是不说日语,鬼子又会强行扣船扣人,形势十分危急。情急之下,夏衍不紧不慢地说了几句日语,鬼子停止了吼叫。原来夏衍假扮的商人模样惟妙惟肖:“香港闹粮荒,我是疏散到农村去的小商人。”

  闯过这关后,船又突然漏水,大家淘水的淘水,堵口的堵口,几经辛苦终于到了澳门。当夏衍一行突然出现在田汉、洪深面前时,三个老朋友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泪奔流。

  这次香港大营救,前后经历了3个月,除了营救出著名民主人士、知名文化界人士外,还有数千名工人、学生和各国留港人员以及英国、印度军官,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全国、在海外华侨中,乃至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学大师茅盾在《脱险杂记》中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紫/编制)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