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面对面:战报中体味痛击日寇的狂喜(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11:49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飞虎队翻译忆当年 受访人:彭国焘 85岁 曾在飞虎队任翻译 采访时间:2005年7月 1938年,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为避战乱迁入昆明。在滇八年,联大先后有800余学生投笔从戎,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已85岁高龄的彭国焘就是这800多学生的一员。彭国焘于1944年初入伍,随后进入美军第14航空队(前身为飞虎队),从事战报翻译。刚开始美机和日机还互有攻守,后来日机多次被飞虎队击落,于是战报的内容几乎都是美机前去轰炸日军,日军连迎战都无力,只有被动挨打;
然而,战报也并非时时传递喜讯。1944年底,彭国焘翻译的主要是“驼峰”航线的飞行情况。他告诉记者,驼峰航线其实并未飞越喜马拉雅雪山,这是长期的误解;它走的路线是印度利多-梅里雪山(云南西北)-昆明-重庆。这一段地形复杂,非常危险,而且一架飞机一天要跑两趟。在飞越驼峰的飞行员中,就有彭国焘在西南联大的校友,而且好几个都因飞机失事,长眠在驼峰航线的群山中。谈起这段往事,彭国焘老人眼睛湿润了。然而正是这条航线,突破日军的封锁,为中国抗战运送了大量军用物资。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