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京晨报聚焦栏目专题 > 正文

中国未来会遭遇劳动力短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5:00 北京晨报

  劳动力“无限供给”正在变为“有限剩余”,专家指出——

  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劳资关系中的诸多痼疾,如工资拖欠、就业歧视等,都与此有密切关系。但由于人口高峰将比预期到来的早,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近年来逐年降低,目前国内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转向&ldquo
;有限剩余”。在中国就业促进会近日召开的“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蔡日方发言时提出,未来中国将会遇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而经济增长却将更加依赖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

  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左右就不再上升,2021年将开始绝对减少

  蔡日方指出,自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压力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求职人数多于用工单位的需要。但近年来,“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开始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全国117个城市的统计结果显示,劳动力“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正在逐年提高,2001年一季度为65%,到2005年二季度已经提高到了95%。

  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效果,中国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提前完成了,这已经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中国人口高峰将在比预期早得多的时候,即大约2033年在14.4亿人的水平上达到,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左右就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将绝对减少。事实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近年来已经是逐年降低。因此,劳动力供给长期以来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望得到遏止,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

  蔡日方提出,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持续出现的“

民工荒”,就是上述劳动力市场新特征的具体体现。在缺工最为严重的珠三角地区,目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
东莞
最近对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调查后发现,17%的企业承认有用工短缺,缺口达27万人。

  ■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农民工

  过去25年来,

中国经济获得了劳动力供给充分、人口抚养比低的“人口红利”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使中国劳动力已经开始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蔡日方认为,进入“有限剩余”阶段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会经常出现,主要将表现为地区性短缺、部门性短缺、劳动力技能和年龄结构性短缺……随之而来的将是工资变化(趋于上涨),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规制将朝着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变化—这当然是劳动者乐于听到的好消息。但蔡日方同时提醒说,劳动力短缺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课题。

  蔡日方认为,国家扶持“三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给予种粮补贴等措施,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如果农民进城打工的工资没有同步提高,那么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就会下降,企业用工就会短缺。与下降的劳动力供给相比,可以看出未来中国会遇到劳动力短缺现象。

  蔡日方提醒说,过去25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劳动力供给充分、人口抚养比低的“人口红利”。对于“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经济学家的估计是21%,世界银行的估计是16%。随着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潜力,将更加依赖于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

  ■农村人口

  仍需转移出5亿人

  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农村外出劳动力大幅增加。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居住地与出生地不一致的人口有1.2亿,其中从乡村迁移到城镇并居住半年以上的有近6000万人。在城市非农产业的就业中,农民工所占的比重为17.1%,其中,建筑业达到25%,制造业为24.3%,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0.1%,社会服务业为18.3%。一项发布于2004年的报告表明,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已接近1亿。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打工者,已经占据了全部第二产业岗位的57.6%、商业和餐饮业岗位的52.6%、加工制造业岗位的68.2%以及建筑业岗位的79.8%。

  但蔡日方认为,这种转移速度仍然不够。因为2000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64.21%,比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5.27个百分点,相当于6679万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将进入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该收入组国家的农村人口比重平均为23%左右,中国要将农村人口比重降到这一水平,即使在人口总数不增加的情况下,仍需要转移出5亿以上的农村人口。蔡日方提出,如何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城市中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晨报记者 雷嘉

  ●媒体观点

  中产阶层

  比谁的压力大?

  一项调查为中国的中产阶层设定的门槛是月收入5000元。这项调查还显示,我国中产阶层在工作上投入巨大,工作时间显著多于中产以下阶层,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中产阶层何以“压力巨大”?有专家归结为:一是中产阶层工作时间长,睡眠相对稀缺;二是中产阶层“自我实现”的追求更为强烈;三是中产阶层还有地位恐慌的特点。此外,中产阶层在消费上比中产以下阶层要多,所以经济上的压力也可能更大等等。

  就因为这些原因而感觉“压力巨大”?笔者对课题组专家的结论难以理解。

  试问:不少农民工和一些私企员工每天工作10个甚至12个小时司空见惯,这个“调查样本”缘何说“中产”工作8.51小时就感觉“压力巨大”?一些中产阶层一年十万八万还感觉没有成就,那么,终日为孩子无钱上学、无钱就医、无钱养老的人还有很多,难道“无钱”比“有钱”的压力更小?

  研究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假如撇开了“参照物”,或者参考基数过于狭窄,那他们的“研究”就没有说服力。中产阶层的压力来源于“发展”,而中产阶层以下的则来源于“生存”,二者之间的“压力”不可比,即使可比,那也是“生存压力”也比“发展压力”大得多。一个饿肚子的人与守着馒头大米嫌不可口的人,谁更痛苦?答案不言而喻。摘自《齐鲁晚报》

  

中国未来会遭遇劳动力短缺

  农民工返京。 首席摄影记者 郭铁流/摄

  

  大批农民工为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相关专题:北京晨报聚焦栏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