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日本影片给中国人一面镜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04:51 青年参考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反日”的声浪一直没有停息。同时,一个事实也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清晰:日本和中国同属亚洲,相对欧美国家而言,在人种上更为接近,在生活方式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因此,作为反映民族心灵的一面镜子,日本影片在中国的影响,比美国和欧洲的影片更大,在中国民间留下的印象也更深。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百看不厌的“教科书”

  上世纪80年代似乎是中日关系比较融洽的一个时期,中日两国都在营造中日友好的“大气候”,恰恰就在这时,中日两国合拍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问世。这部影片讲述了中日两位围棋棋痴的恩怨情仇,而背景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血海惊涛。经过中日剧作家多达5遍的轮番加工,剧本终于由平庸走向辉煌,成为里程碑式的电影经典。

  在《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日本左翼电影人再现了侵华战争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将人心和社会玩弄于掌中,令曾经对自身现代化大有作为的日本民众,由善良、勤奋变得自私、浅薄,逐渐沉迷于侵略的狂热。

  片中,南京沦陷之日,日本民众提着灯笼走上街头,彻夜狂欢。他们既然充耳不闻隔海传来的惨遭屠城之灾的南京妇孺惊天动地的哭喊,当然也就听不到日后东京大空袭、广岛和长崎遭美军核风暴攻击的轰鸣。

  日本民众被军国主义“麻醉”的可耻一幕,经由日本电影人之手,定格为永恒的画面,化为中日两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成为百看不厌的“历史教科书”。

  和平主义的“软肋”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生动记录了本国现代化艰难历程的《没有太阳的街》、《二十四只眼睛》、《这里有泉水》、《浮草日记》、《缩影》、《狼》、《米》、《蟹工船》和《姐妹》等老电影,可能早已被彻底遗忘,却仍然鲜活地留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

  如果有谁提起《二十四只眼睛》,很多中国观众的脑海中,恐怕还能即刻浮现出那个渔村女教师“大石”。面对着教室里看着她的24只眼睛,大石老师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然而,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渔村小学的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在战场上,活着的也成了永远失去光明的残障人士。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

  影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的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的倾向非常鲜明。可是,无论小说原著还是影片,都不曾提及渔村学生和大石先生在侵略亚洲的日军中的具体角色。

  这些死于战火的“乖学生”、“好丈夫”,在人家的国土上执行扫荡任务时,不也是杀人如麻的凶神恶煞?不问加害与被害,不问正义与非正义,谴责一切战争,这也许就是和平主义思想的“软肋”。中国观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日本的战殁者也献出了一掬同情的泪。

  当年,在中国放映的日本电影里,日本人缺吃少穿,冷茶泡饭加一小块腌菜地打发3餐。在影片《蟹工船》中,背着婴儿的母亲削好苹果,先把长长的果皮放进嘴里,再把果肉送给即将上船的儿子,却被一拳打飞。描述穷困的镜头震惊了中国观众,从而形成了“日本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印象。

  让中国人目瞪口呆的繁华和丑态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的开放年代来临。尽管中国的电影人及时译制了相当数量的美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墨西哥等国的影片,也曾掀起观看热潮,反响与影响却远远不如日本电影。

  上世纪70年代末,有5部日本影片与中国观众见面:《追捕》、《望乡》、《生死恋》、《金环蚀》和《狐狸的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上映的《啊,野麦岭》、《阿西们的街》、《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绢》、《吹口哨的寅次郎》、《蒲田进行曲》和《W的悲剧》等片以及电视连续剧《阿信》,不仅让中国观众再次目睹了日本影片的风采,也在中国观众心中引发了一场场震撼的心灵大地震。

  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中国观众第一次见识了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以及此后迅速营造的繁华。夜幕下,新宿和银座车流滚滚,在影院的观众席上激起一片片惊呼,也引发了“中国现代化向何处去”的思考,以及“能否‘以日为师’”的疑惑——因为《金环蚀》中,日本的官员和金融家在宴席上洽谈业务时,左拥右抱陪酒女,公然把手伸进她们的领口,一边抚弄,一边谈判,无耻之态让中国观众看得目瞪口呆。

  日本电影冲淡了中国观众对军国主义的警觉

  涌入中国的大量日片,就像一个个“老师”和“过来人”,向中国“学生”细说资本主义繁荣的来龙去脉,一些看似无可选择的宿命般的屈辱和痛苦,始终难逃原始积累的残酷规律。

  影片《啊,野麦岭》告诉中国观众,上世纪3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开山鼻祖夏衍笔下,日资工厂里中国包身工“芦柴棒”等人饱受剥削、经历的惨不忍睹的肉体折磨,不过是野麦岭缫丝厂女工苦难的重演。资本家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把在日本的人间地狱搬到中国,强加给流落上海的中国农村少女。在资本“绞肉机”的无情碾压下,日本与中国旧社会的纺织女工的血泪一样辛酸。

  长期以来,日本的“苦电影”似乎冲淡了中国观众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觉。事实上,战后,日本一直在拍摄军事题材的影片,明里暗里为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翻案,比如《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啊,航空兵》、《日本海大海战》和《军阀》等。这些译制过来的影片大多属于“内部放映”,只有少数人能够观看,以至于相当多的中国观众认为,这些为战犯“招魂”的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出笼是近些年的事。

  一个多世纪以来,惟有日本这个国家,引发了中国人最复杂的情感:它是中国的仇敌,也是中国的朋友;它是中国的学生,也是中国的老师;中国人对它气愤,也对它亲近;拒绝它,又受到强烈的吸引……地缘和历史把中日这两个国家推到了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棋盘前,时时考验着各自的勇敢、气度和智慧。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