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曲中玫瑰开――数千读者汇聚上海送巴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5:12 中国青年报 | |||||||||||
历经百年雾、雨、电,而今泪洒家、春、秋。今天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读者来到上海龙华殡仪馆,为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送行。 与一般的遗体告别仪式不同的是,在龙华殡仪馆的告别大厅门口悬挂的黑色横幅上
巴老的灵堂并没有惯常的沉重,正中间的灵床上花团锦簇,巴老静卧其中。由101朵红玫瑰组成的心型图案,给肃穆的气氛平添了一丝生气,好像巴老并没有离我们而去。每个熟悉巴金的人都知道,象征着热情和忠诚的红玫瑰,正是老人家生前最喜爱的花。根据巴老的生前意愿,在告别仪式上不放哀乐,代之以大师生前最喜欢听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大厅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张大幅彩色照片,照片里的巴金开心地、灿烂地笑着。这幅照片摄于1995年的夏秋之交,作者是《文学报》的摄影记者徐福生。1995年的夏秋之交,巴金照例来到杭州西湖边上的汪庄小住。有一天,巴金的老朋友杜宣先生在女儿的陪同下,前去探望巴金。时任《文学报》摄影记者的徐福生也随同前往,并为巴金抓拍了这张照片。同年巴金生日那天,徐福生和报社领导赶到华东医院为巴老祝寿,特意把这张照片放大送给了巴老。巴金非常高兴,说这张照片拍得好。在筹备父亲的遗体送别仪式时,女儿李小林想到了这张照片。 巴老的告别仪式原定于下午3时向公众开放,不到下午2时,殡仪馆内已经聚集了近千名前来向巴老告别的群众。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王占宝和校友一起来送别巴老。他们带来了一幅1985年拍摄的巴老的照片,照片里的巴老正在阅读小校友陈粤秀的作文集。巴金曾于1924年至1925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求学。南师附中上海校友会原会长吕鸣亚告诉记者,他从1980年开始寻找巴金,先给上海市作协写信,但没有结果,后来又写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上海市巴金先生收”,没想到3天后就收到了巴老的回信。吕鸣亚从1981年开始曾经13次到上海看望巴金,“巴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青春是美丽的’。” 南洋中学是巴老1923年从成都到上海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上海南洋中学校长王以权也来为巴金送行。他说,巴金当时在校读书期间,生活内容很丰富,期间发表过《一生寂寞》、《黑夜行舟》等3首诗。巴老对于南洋中学的生活记忆犹新,90周岁生日的时候,他还十分喜悦地讲到这段经历。 《于无声处》的作者、著名作家宗福先也来送别巴老。他告诉记者,巴老去世的那一天,走得非常平静。“那天我看到一种非常圣洁的东西。老人的生命可以维持到101岁,真是太伟大了!衷心为他感到高兴。”他觉得巴金的文学成就和思想都达到了高峰,他把智慧和力量传递给了后人。 著名作家陈村虽然身体不好,但还是拄着拐杖来为巴金送行:“巴老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他可以安心地走了。” 《收获》杂志的副主编肖元敏是哭着走出告别大厅的。“巴老走了,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她说,《收获》将在11月中旬出版的杂志上刊登巴金纪念专集,“内容由读者决定,有巴老的一些文章,也会有一些读者的纪念文章,因为巴老最重视读者。” 马克的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他是巴金的忠实读者。听到巴老去世的消息后,马克10月18日就从家乡出发,10月21日到达上海,到处收集各界人士为巴老的题词,目前已经收集到300多人的题词或签名,他准备将这些题词赠送给博物馆。 成都市正通顺街小学六年级学生李今天早上刚刚赶到上海,参加完巴老的告别仪式后就要赶回成都。她告诉记者,正通顺街小学紧靠着巴老的故居,自己已经看过巴金的《灯》、《寒夜》、《家》等作品,她现在还是学校巴金儿童文学社的会员。她还带来了同学们折的千纸鹤,把它们送到了巴老的灵前。 下午4时许,巴老的灵车缓缓驶出龙华殡仪馆,数百名群众默默伫立在道路两旁,目送敬爱的巴金远去。 据了解,巴金家属已决定将巴金的骨灰撒向大海。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后,萧珊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床前。巴金生前表示,希望自己去世后,家人将自己的骨灰与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因此,巴金家人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为老人了却心愿。 本报上海10月24日电 照片:本报记者 周凯摄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