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江南时报:谁制造了城市历史的贱价流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03:23 人民网-江南时报

  编者按:昨日本报一则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江苏常州市房地产交易市场工作人员证实,被文管会认定为有较好历史价值的“乌龙庵”已被正式“兜售”。南通读者邓海建在来信中质疑道:“为什么只有一家公司参与竞标?一家注册资金只有2000万人民币的公司怎有能力竞下这一建筑群?”我们关注这样一起事件,是关注城市历史的命运,如果被毁灭只是“乌龙庵”们的宿命,那么这样的宿命就不只是乌龙庵的悲剧了。今天,本报在社会新闻版做了“乌龙庵”的后续报道,请读者朋友继续关注。以下是邓海建来信内容——

  春天我去过得名于乾隆年间的乌龙庵,粉墙黛瓦、曲径通幽,一条巷就有一段掌故,一条弄就是一段历史。但谁来论说这“作价3亿”的历史的价值呢?李嘉图在《论价值》中说:“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泉源得来的———个是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

  每个城市都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协同运作的结果,在城市政府热推的快速城市化进程里,不能仅靠个别制度设计者的道义良心,必须在政府层面加以政治性的度量衡才能使历史的延续成为一种城市追求和城市理想,进而培育属于这个城市的精神寄托。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历史的价格不啻就是城市精神的价格吧。有人说,城市历史的贱价流弊“都是市场惹的祸”,但是,从费尔街、罗马大道到几乎很近代的唐宁街,人家的“市场”从来就与“历史”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着,历史遗迹与经济数据从来就是友好着的,矛盾的只是不同的执政理念和城市经营智慧罢了。

  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的“乌龙庵”正挣扎在生死边缘。都说文物是一个民族的遗脉,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它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何我们就不去给它注入时代内涵而偏偏这么急于把它“兑现”?这还与当下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城市发展的状态、人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息息相关。什么样的土地适合大兴土木、什么样的城市发展理论能让一座城市不至于迷路、什么样的历史能滋养我们数完钞票后干枯的灵魂……我们总要为城市年老后的回忆留点凭证吧。南通教师邓海建

  《江南时报》 (2005年11月10日 第二版)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