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大河报:制度无理性 学生才疯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8:2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作者:墨翟

  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部分大学生争夺奖学金不择手段》的报道。兰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雄鹰分析说“大学生对奖学金明争暗斗是对奖学金机制的意义认识不够,受到利益诱惑”、“这反映了在基础教育阶段人格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大环境在校园中的折射,大学生受到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侵蚀和感染”。李主任还劝诫大学生要用“
理性、长远的眼光看待奖学金”。

  说了一大串,全是学生自身与社会的错,唯独对高校那一套奖学金评定制度缺少反省。我的看法是:制度无理性,学生才疯狂。

  奖学金奖的是“学”,但一些高校在奖学金评定中,担任“班干部”可加分,获得“荣誉称号”可加分,课外文艺比赛获奖可加分——既然仅凭优秀的成绩没用,大学生们也就只好“不择手段”了——巴结班主任当班干部,请客拉票获先进个人,买个获奖证书,剽窃他人文章……

  由于班干部可“左右”奖学金的评定,于是就有学生请他们吃喝、给他们送礼。班干部们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兰州某高校管理学院一个班,7个奖学金名额全部由7名班干部瓜分。班主任要比班干部更有决定权,因为班干部就是班主任任命的。可见,学生的“不择手段”与根本谈不上科学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大有关系。

  大学生们“不择手段”争夺奖学金,也并非单单对眼前利益的追求。一些高校规定,只要每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学毕业就可保送读硕士研究生——将奖学金与“保送”“挂钩”,学生们能不争夺它吗?

  出于“管理”的方便,所以要有“班干部”,所以要制造很多“荣誉”,所以要给班干部一定的利益空间,这也许就是症结。至于因此导致大学生们相互告密、反目成仇,都是次要的。那个李主任将大学生道德沦落的责任推给中小学,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又是一个什么“阶段”呢?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