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公车改革不能让民众当看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04:44 中国青年报 | |||||||||
杨绍福 近日,公车改革的新闻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我想,一位网友的话基本可以代表大致的民意:“举双手赞成,但期望不大。” 显然,民众对公车改革没信心,主要是因为公车改革难度太大。要知道,我国的公
公车改革为何难以取得实效,我想一方面是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够坚决,不够详细,对困难考虑不够;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车改革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和自觉规范,缺少了民众的监督。因此,此次的公车改革,应把民众参与监督作为重要的环节加以完善。 一是让民众参与制度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采购什么样的车,机关班车应该如何改革,公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合理确定各级政府部门的公车运营成本,这些问题绝非一两个部门内部决定的事情。公车改革,说到底还是公共财政的使用问题,它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自然要听取民意,这样才能设计出让民众满意的制度规范。 二是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让公车使用情况随时接受民众的监督。目前,某个部门购买了多少公车,购买的是什么样的车,这些车的运营成本是多少,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普通百姓所难以掌握的。没有这些信息的公开,根本谈不上民众的有力监督,也就更容易出现暗箱操作。 三是要保证日常监督的有效性。公车改革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公车私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地方都为公车贴上了“公务车标识”,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对全区7000余辆党政机关公车粘贴“公务车”标识等。但是,能区别公务车只是监督的第一步,向谁投诉、如何处理则不为人所知,更何况,还要担心投诉后能否保证公正处理,处理的信息是否公开。在这个问题上,公众只能监督到某部车违规了,却不能清楚地知道是谁违规了,只对车监督,而不能让当事者直接感受民众和舆论的监督,这样的监督自然难有效果。 民众参与监督需要政府公开相应信息,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但更需要公民自我权利意识的回归。我们往往看到,面对一些官员乘坐的豪华轿车,很多人露出羡慕的表情,将其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羡慕这些官员的同时,却忽略了这些豪华公车所带来的危害,忘了这是拿包括你我在内的纳税人的钱买来的。而这些钱,本可以用在修路上,用在建学校上,用在你我的看病问题上。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