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再捅巴以痛处(电影荐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08:25 环球时报 | |||
12年前,犹太裔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了以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暴行为背景的《辛德勒名单》,为世界影坛留下一部发人深省的史诗巨作。今年,斯皮尔伯格再次将犹太民族史上不堪回首的一幕拍成电影———《慕尼黑》。由于涉及巴以冲突这样的敏感问题,《慕尼黑》的诞生并不顺利,斯皮尔伯格的倾力之作值得人们期待。 “慕尼黑惨案”是笼罩在以色列人心头的一块阴霾,也是奥运会历史上最为灰暗的一刻。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并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惨案发生后,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秘密追踪并暗杀了11名他们认为涉及惨案的巴勒斯坦人。《慕尼黑》一片以以色列人的“复仇”作为主要故事线索,通过暗杀小组一名成员的视角展现事件的全过程。与《辛德勒名单》不同的是,《慕尼黑》里的犹太人不光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也是用恐怖对抗恐怖的复仇者。值得商榷的首先是一命偿一命的行为本身,另外,主观选定复仇对象有“错杀”之嫌。这就要求拍摄者尽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 然而,斯皮尔伯格的犹太人身份曾使影片的客观性遭到多方质疑,他本人也担心万一把握不好影片的尺度,会被公众、尤其是以色列人曲解,甚至影响巴以和平进程。因此影片开拍后,他不得不在以色列和阿拉伯的媒体上同时发表声明,称此片没有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描述惨案,而是意图立足“人性”,反思悲剧。据称,影片以不少篇幅展现了以色列暗杀成员复仇时怀疑、彷徨和无奈的复杂心态。该片演员丹尼尔·克雷格则总结道:“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以牙还牙并不是个好主意。”从预告片里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的确没有丢弃他电影里惯有的人性色彩,将片中的复仇者刻画成一个好父亲。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不断向斯皮尔伯格发出挑衅。最具威胁性的是两个月前,一位参与“慕尼黑惨案”的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也是以色列复仇行动中唯一幸存者穆罕默德宣称,斯皮尔伯格对历史事件的戏剧化处理让他很是愤慨,只有当事者才知道历史真相,想了解真相问他即可。 在这样一部备受争议的影片里,斯皮尔伯格将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电影工作者的良知,还是民族主义者的激情?是两个国家的对抗,还是恐怖主义和人性的对抗?这是《慕尼黑》带给我们的最大悬念。▲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16日第十七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