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洛丽塔》,争议半个世纪(读者心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8:26 环球时报

  

《洛丽塔》,争议半个世纪(读者心香)
著名作家纳博科夫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这是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开头。小说讲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和一名十二三岁的小

  姑娘洛丽塔之间的奇特恋情。1953年,54岁的纳博科夫终于写完了困扰他多年的《洛丽塔》。之前因为难以为继,他曾把手稿往焚化炉里送,幸亏夫人及时发现并阻止。第一位阅读《洛丽塔》的出版商表示书写得不错:“但是如果我拿去出版,你(纳博科夫)我都得去坐牢。”1955年9月,巴黎的奥林比亚出版社接受了它,纳博科夫事先并不知道这家出版社是以出版色情书籍臭名昭著的。这倒让我想起亨利·米勒《北回归线》的遭遇。也是在巴黎,《北回归线》放

  在色情书中销售,米勒告诉店主:“这并不是那种书籍。”

  甫一面世,《洛丽塔》便引起了轩然大波。英国《太阳报》一位保守的苏格兰编辑则表示:“这是世上最恶心的书!”家里有12岁女孩儿的母亲是不太喜欢纳博科夫的,这也可以理解。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后来小女孩的母亲们并不反对使用“洛丽塔”牌子的香水。写童话的作家格林是《洛丽塔》的第一个知己,当年他统共选了3本书做评论,《洛丽塔》是其中的一本。美国版《洛丽塔》是1958年出版的,书出版后在畅销书榜上停留了6个月。此后,小说流传全世界,先后多次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看过电影《洛丽塔》的观众比读过小说《洛丽塔》的读者多得多。

  说实话,我们很难就50年来读者对《洛丽塔》的反应之类的问题作出回答。欧美虽然有50周年纪念之类的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等报刊上,但新鲜的材料和话题并不多。今天20岁上下的读者会感到奇怪:三五十年前的读者怎么被这样一个女孩子弄起轩然大波。所以,评论家们谈起《洛丽塔》的影响,大抵还是旧有的影响。今天的读者大概除了钦佩那个时代的人的文字能化腐朽为神奇之外,对文本的社会意义兴趣不会很大。

  时代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变了。好在纳博科夫并不以道德说教家自居。他自己说过,《洛丽塔》里他创造的小宁芙(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姑娘,现引申为早熟的少女)只能与靓丽之类的字眼挂靠。我自己也以为纳博科夫的魅力不只是

  因为他写了《洛丽塔》。纳博科夫旧俄题材的短篇小说给人的怀旧情绪实在比阅读《洛丽塔》的感觉要好得多。纳博科夫对蝴蝶的迷恋和研究绝不次于他的文学事业。纳博科夫本人的生活经历比《洛丽塔》里亨伯特的经历要丰富多彩得多。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就足够让人纪念他了,更别说《洛丽塔》之前他已经写了十几本小说、有了30年写作经验了。

  人们今天之所以拿《洛丽塔》来说他,是因为大家对他创造的性感小宁芙还抱着各种遐想。这也是纳博科夫的成功之处、文学的魅力所在。文学阅读多少与生命体验和感悟结合一下,阅读的意义才有理由存在。严肃文学和粗俗文学的界线也在这里。只可惜今天的读者只取其形而下,忘记其形而上的精彩了。

  纳博科夫地下有知,大概也只好随读者去了。过去的评论家着眼点在《洛丽塔》涉及的中年男子性倒错上,甚至有人写了大书作个案研究。我们不能说这些君子不会读书,毕竟读者从书得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人关注,说明作家捕捉到的东西就有典型意义。

  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旧俄。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彼得堡度过的。1917年的革命使纳博科夫家失去了一切财产。父亲带着他流亡欧洲。纳博科夫在欧洲20年。柏林是他熟悉的地方,英国曾经是他求学的地方。他通读过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著作,对塞万提斯也十分有研究。纳博科夫对人说自己对蝴蝶的兴趣大过文学。这话姑妄听之。人们对自己擅长的东西总是不屑于谈,这也没什么奇怪。大家今天纪念他,并不因为他的蝶类志写得好,也并不因为他的蝴蝶标本在哈佛博物馆多受欢迎,而是因为《洛丽塔》这只多彩蝴蝶唤起了人们的记忆。《洛丽塔》50岁了,洛丽塔在大家心里仍然是12岁的那个小宁芙……▲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28日第二十二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