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已成人类通病(越洋视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8:30 环球时报 | |
中国公民在马来西亚受辱事件还没有说法,希腊又传来几十名中国游客在雅典机场被扣25小时的消息。为什么中国公民总是在国外遭到不公正待遇呢?我想,这都是与以貌取人有关。 “以貌取人”就是根据外貌特征来评估人的可能行为。这只是一种统计规律,指某一类型的人做出某一种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在目前的情况下,因为中国海外游客中非法滞留 加拿大《环球邮报》的记者黄明珍,是加拿大最有名的华裔记者,她的外祖父早年参与加拿大的铁路建设,是最早成为加拿大公民的中国人之一。几年前,黄明珍出国采访后回加拿大,海关的值班官员怀疑她所持的加拿大护照是伪造的,将她关在小屋内盘查了数小时。当海关官员最终允许她入境时,心情沮丧的黄明珍问了一句:“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肤色吗?”那位官员的回答是:“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黄明珍事后在《环球邮报》上写道:“很多人在离开祖国的时候伤感,而我是在进入加拿大国门的时候哭泣。” 华人并不是受到歧视的唯一群体,其他族裔一样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美国洛杉矶警察署的统计资料表明,维持治安的警察经常盘查黑人和拉美裔的司机,频率远超过对白人司机的盘查。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司法部公布了19名劫机嫌疑犯的姓名和照片。从照片上看,这些嫌疑犯都是20-30岁之间的阿拉伯青年,大多留有小胡子,一般来说是名字“穆”、“本”、“阿”或者“奥”这些音节的组合。很多美国人就是由此形成了新的以貌取人模式,甚至发生过美国白人拒绝与阿拉伯青年同乘一架飞机的事情。美国的警察和机场安全人员更把阿拉伯人视为“高危人群”,加大力度严格检查。这样做是不是种族歧视呢?安全人员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在人手不够不可能详细盘查所有旅客的情况下,在一个白人老太太和一个阿拉伯青年之间,当然后者将受到更严格的安全检查。有一次我和一位美国白人一起旅行,飞机上也有阿拉伯青年。我半开玩笑地问美国同事是否有不安全感,他的回答非常有趣:“阿拉伯人都经过了严格的安检,而那些白人没有受到同样细致的检查,你说我该怕谁?” 在自由浪漫的法国,警察起初没有权利在街上随意盘查行人的证件。连续出了几起恶性的治安事件后,一脸严峻的右派内政部长帕斯瓜主导通过“帕斯瓜”法,授予警察权利盘查任何“可疑”的人。当时就有舆论质疑:警察如何判断谁可疑谁不可疑呢?帕斯瓜的回答竟然是:“谁像坏人就查谁!”那么,在法国警察的心目中,谁长得像坏人呢?当然是来自非洲的阿拉伯和黑人移民。前一阵子法国骚乱直接起因是两个非洲移民后裔孩子在警察追捕过程中的意外死亡。但这两个孩子本身并没有犯罪,他们之所以看到警察就跑,是因为他们这些“长得像坏人”的人必然会被警察盘查,遭到羞辱甚至虐待。 说到此,让我想起儿时看过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电影里面有一段戏是这样的,潘冬子、春伢子几个孩童在玩打土豪分田地的游戏,需要一个小孩子演土豪。土豪是坏人,小孩子们自然谁都不愿意演。这时候机灵的潘冬子瞟了一眼胖胖的春伢子,说了一声:“谁像谁就演土豪!”记得观众们看到这里都会为这场脸谱化的戏中戏会意地发笑。人的好坏由长相、身材、装束上分辨,本是某些特殊年代的特色,如今却在世界大行其道,成了各个国家甚至成了日常生活中人类的通病,实在是太不妥了。 不过,有个故事又让人想到了“以貌取人”的意外效果。前几天,我的一位菲律宾女同事在中国出差。当天到酒店登记住宿后,出去到街上散步。结果,走了不远就有一中国男子上来用英语搭讪:Howmuch(多少钱)?这位同事是西班牙后裔的菲律宾人,旅行时装束也很随心所欲,八成是被人当作了风尘女子。要是中国人在国外遇到这种事,一定会感到感情被伤害,说不定闹起来,又成为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最新事例。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菲律宾女同事颇为得意地问我:“我看上去真的这么吸引人吗?”原来,这位女士正兴奋着,自己已过不惑之年,却依然可以迷惑一些以貌取人的男人。▲ (作者是亚洲开发银行的项目官员。)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4日第十一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