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寒流”折射俄百姓心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8:30 环球时报 | |
这几天,西伯利亚寒流南下,全国很多地方忽然转寒。这让我想起在莫斯科的一件小事。那次,我和一位俄罗斯朋友闲聊。当他问我北京冬天冷不冷时,我说:“只有在西伯利亚寒流袭来时,才算是真正的冬天。”这位朋友突然脸色不悦:“为什么你们那里冷,总要归罪于我们的西伯利亚寒流呢?我们许多人都不明白中国的这种说法。” 我一下子愣住了。对于中国人来说,西伯利亚寒流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 我想,他显然是把“西伯利亚寒流”当成一种政治或社会概念了。在他的理解中,“西伯利亚寒流”一词伤害了他作为俄罗斯公民的自尊心,也伤害了作为曾经是世界超级大国公民的那种感情。 在我频繁来往于中俄两国的经历中,中国人不经意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常常会伤害到俄罗斯人的某种情感。比如,说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时,有些俄罗斯人会以为讥笑他们经济能力不行;说中国人思想越来越开放时,有些人就会误解为是在暗示俄罗斯人的守旧,等等。近几年来,我发觉许多俄罗斯人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受不了外界优越性的任何刺激。 造成这种脆弱心态的因素大概有两点。一是这十多年来,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家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充满失落和无奈感。近几年,俄罗斯呈现重新崛起之势,他们不愿意看到有任何东西来伤害它,不管这种东西是来自西方或东方,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渴望俄罗斯重新强大,又时刻担心自己国家不能强大,这种矛盾心理令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十分敏感。二是缺乏对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的了解。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中国仍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许多俄罗斯人依旧还以为,中国只是个半个多世纪前接受其援助的那个穷国。在俄中关系中,中国只是个“小弟弟”。因此,对中国的崛起,他们有时会很困惑,中国商品怎么能源源不断地流到俄罗斯呢?中国怎么能发展得比俄罗斯还要好呢?有时他们甚至很恐惧,中国会不会威胁到俄罗斯的生存呢? 想到此,我也想到了我们自己。对俄罗斯,我们不也是越来越陌生了吗?除了当前媒体中有限的总统普京和俄罗斯军售等问题的消息外,俄罗斯的传统似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日常视野,青年人不再谈论“保尔·柯察金”,也很少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不用说“喀秋莎”了。 诚然,文化特征会随时代而变,但国家间的文化沟通却依然重要。如果今天因为“西伯利亚寒流”等小词语、小事物的政治化而引起误解或摩擦,那明天必然会因为更大的差异问题而导致冲突。中俄两国百姓真是到了需要加深了解与沟通的时候了。▲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4日第十一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