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印度灾民又遇踩踏惨剧(突发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8:30 环球时报

  

印度灾民又遇踩踏惨剧(突发新闻)
18日,失去亲人的印度妇女在医院痛哭。

  (法新社图片)

  在过去两个月里,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暴雨接连不断,许多房屋被洪水冲毁,流离失所的人们每日靠到救济站领食物过活。然而,领取救济食品的路途也不那么平安。12
月18日凌晨,该邦首府金奈市的一个灾民救济站竟然发生大规模踩踏事件,造成至少45人死亡,50人受伤,其中大部分受害者都是妇女。

  整个操场一片狼藉

  由于反常的天气,泰米尔纳德邦洪灾异常严重。当地政府先后共将17.5万人从灾区疏散到了相对安全的区域,同时在各地设立了150多个救济站,负责向灾民分发救灾物资,位于首府金奈市K.K.纳加区的一所中学便是救济站之一。由于有谣言称18日将是政府分发救济食品的最后一天,从18日凌晨3时开始,3000多名灾民早早地聚集在学校的操场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济站7时半开门,发放食物、汽油和100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现金。4时半左右,一场大暴雨突然袭来,惊慌失措的灾民们在黑暗中寻找避雨场所,但道路非常泥泞,一些人没跑几步就跌倒在地,在混乱拥挤的人群中,他们再也没能爬起来。关于事故原因,还有另一种说法。大雨滂沱之中,试图冲入救济站的灾民们将大门挤破,但没等前面的灾民跑进去,后面的人已经冲上前去,造成了踩踏事件。

  事故发生后,印度警方迅速增派警力赶到现场进行救援。记者从当地电视台清晨播出的画面中看到,整个操场一片狼藉,到处散落着衣服、鞋子等无人认领的物品,一些受到惊吓的妇女仍在不停地尖叫。警方则将所有受伤人员紧急送往该市的两家医院进行治疗。在现场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官巴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局势已经得到控制,其他的灾民已经被转送到别的救济站领取救灾物资。

  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贾亚拉利塔也在一大早赶到附近医院去看望踩踏事故中的伤员,并宣布政府将对每个死者家庭给予10万卢比的补偿。对于那些在事故中受伤的民众,政府也将每人补偿1.5万卢比。

  踩踏惨剧频频发生

  事实上,这已经是金奈市今年因暴雨引发的第二起踩踏事件。上个月,当地居民在听说一个救济站所发放的现金从1000卢比增加到2000卢比时,大约有300多人一哄而上,搞得救助人员措手不及,6人在随后发生的踩踏事件中身亡。事情发生后,泰米尔纳德邦政府随即要求警方采取措施,严防再次发生类似事故,但不到两个月,踩踏事件还是不可避免地重演了,而且造成了更大的伤亡。

  印度每逢宗教节日或是公众集会时,警方总是难以控制如潮的人群,类似的踩踏事件时有发生。去年4月,在北方邦首府勒克瑙举行的一次竞选集会中,人民党一位领导人为庆祝自己70大寿免费赠送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纱丽,结果导致民众疯狂哄抢,21人被踩踏致死。去年8月,在孟买东北部的小城镇纳西克的圣河岸边,发生了朝圣的印度教徒惊跑事件,导致至少39人被踩踏死亡。今年1月,马哈拉施特拉邦也发生民众在朝圣活动中大规模踩踏事件,有3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而印度历史上最严重的朝圣踩踏事件则发生在1954年,当时有超过800名朝圣者在事件中丧生。

  公共安全仍有隐患

  事故发生后,印度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并发出“到底谁该对事件负责”的强烈质问。对此,接受采访的金奈市警察局长纳塔拉吉显得“一脸委屈”。他表示,目前在全市所有的救济站都已经派驻了十几名警员,但像这种“突发事件”他们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事实上,这样的事件肯定超出了所有人的应对能力”。他还表示,救济站只负责发放物品,并不能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安身之处,因此像这样灾民因为躲雨而发生踩踏事件更是警察局“预想不到”的。

  印度踩踏事件频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共秩序有时很难得到有效维持。像上述这些灾民救助活动,由于政府的救济品还不能满足灾民所需,许多救灾物资在中途就已经被发放一空,一些晚来或者耐心排队的灾民往往到最后会落得个“空手而归”的下场,这也导致每次救助行动都会引来大量灾民。

  另一方面,警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各地的街道、公共场所、安全通道等普遍都非常狭窄拥挤,且每年各种各样的大型集会一个接着一个,并且吸引成千上万的民众参加,各地警察都疲于奔命。

  记者在近距离观察一些印度的大型集会时也注意到,现场警力往往会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有时仍显不足,而且也缺少交通指示牌、紧急疏散通道等必要的安全措施。▲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9日第五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