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看西节东渐中的“近中国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2:46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巧克力是全家的礼物,这是一句让人想落泪的话语———金陵晚报新年送温暖特别行动我一直在关注着,12月25日这一天的送温暖行动因为恰逢圣诞节,而变得洋意十足。前一天的平安夜,南京人快把城市的广场挤爆了,说一句“洋节凶猛”也是不过分的。我本来对中国人如此热中外国的节日忧心忡忡,认为在喧宾夺主上洋节和我们的自己人好像有些过分。不过,看到11岁的舒云家取得圣诞节礼物后的开心场面,我又释然了。舒云的爸爸患有慢性肝炎,身体不好,下岗后也没在外面打工,小孩妈妈经常打工到很晚才回家。目前,家中的
正是在这样的感动中,我发现,以圣诞节为首的洋节在特定的语境中,已经失去了因为缺乏交流而看起来十分生硬的特征,变得更加“近中国化”,它们简直可以成为一个个包容爱心的道具———如果一定要在送温暖这件事情上区分出中外节日的不同,那也只是形式的。 先不必讨论将来圣诞节会不会成为中国人的节日,眼前,圣诞节的确加快了“近中国化”的脚步,而金陵晚报的送温暖行动借助圣诞节这个道具只是一种隐喻,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圣诞节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沟通中国人内心的密码。不必讳言,在人类的节日中,不分穷富均有过节的权利,这是最大的也是永不变化的共同点,不过,中国的节日,由于文化个性的使然,似乎更加注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私密与内敛,即使在同一个模式下的走亲戚也是为了完成面子工程,在这方面,西方的节日不仅在形式上更为奔放,以至于有国人呼吁引进外国的狂欢节,而且,其更为注重人际的非功利性沟通与帮助,比如,西方有圣诞老人或天使充当爱心大使,而中国人只有嫦娥在天上供个人想像,下得凡来也是虚伪的意象。当人间的温暖由圣诞老人送到那些穷人家庭时,我从穷人的幸福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个性与不一样的能力。 当然,中国的送温暖也不见得要比别人少,可是,那种沟通与交流的智慧却是落在人后,当新街口的广场因为圣诞节的人潮而变得狂放不羁时,我们的节我们的年却肯定无能为力。 《江南时报》(2005年12月27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