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印度对中国的变化很敏感(越洋视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0:55 环球时报

  早在1950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即在一封公开信上写道:“中国是我最崇拜的国家。”如果新中国有好的地方,“我们绝对向他们学习”。从那时起到今天,印度对中国的变化一直极为敏感。

  和西方社会邻居间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相反,中印的风俗习惯是:对邻居的一举一动密切注视,像关注自家事务一样关注邻居的细枝末节。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印度统治
精英的对华态度与行动都是在这种“邻居效应”中发展过来的。

  我们生活的“信息技术”时代,出现了一种新兴产业,有人给它取名为“信息互动设计”。它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信息与经验创造成能够使别人觉得有价值、有说服力、值得拥有的财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孔夫子的话,今天可以改成“古之说/写者为己,今之说/写者为人”。“互动”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生活方式。

  用“互动”来形容中国发展对印度的影响最适合。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尼赫鲁总结施政方针的三大原则———西式民主、社会主义、超宗教———的后面就能看到中国的影子。尼赫鲁用第一个原则来和中国“存异”竞争,而另外两大原则却是和中国“求同”发展。当时中国取得苏联帮助,大力发展重工业,使印度在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1960年)也注重重工业。印度政府政策偏重于国营企业发展、同时限制大资本家垄断,也是与中国“互动”的例证。

  虽然在长期发展中印度越来越落到后面,一谈到中国的成就印度人就觉得妒嫉(可以说害了“红眼病”),但是印度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却与日俱增,也总是注意向中国学习。上世纪90年代印度搞“改革开放”颇见成效,现在正再接再厉。它也试图搞“经济特区”,但没有成功。

  1998年印度核爆以中国拥有核武器为借口,引起中国舆论愤慨。印度外交部政要鲁冠南当时对笔者说,外交部在核问题上发表声明时,无时无刻不参考中国上世纪60年代的言论。印度战略专家苏布不断地举中国拥有核武器而提高了国际地位的例子来为印度核爆正名。

  看清中国对印度的“邻国效应”,就不难理解印度战略家对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建设海港、开发中亚能源市场、在首届东亚峰会上强调“10+3”核心地位的诸多敏感。由于“邻国效应”,印度朋友看到中国“崛起”后面的影子比非邻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所看到的要长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是从印度退休的学者,现旅居美国芝加哥。)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3日第十一版)


谭中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