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专题 > 正文

是学生丢人还是学校有“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00:05 红网

  在春节临近之际,一个叫武小锋的人让传统名校北京大学再次名声大噪。这位曾以当地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走进北大的学生,毕业后却因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务农穿糖葫芦卖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北大医学部一位老师说:“别提武小锋了行不行?他不代表北大,北大为有他这样的人而感到耻辱。”而北大医学部网站的一篇新闻里则如此告诫学生,“不要再给北大丢人了。”(1月20日《沈阳今报》)

  武小锋做错了什么事让“北大们”如此激愤?他不就是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在家务农串糖葫芦卖吗?他招谁惹谁了?给谁丢人了?

  借用北大那位老师的话,既然“武小锋他不代表北大”,那为何“北大为有他这样的人而感到耻辱”?这不太合逻辑吧!

  不错,武小锋是与北大这所名校有关联的。但如果硬要说他没有找到工作就是给北大丢人的话,这句话应该由做学生的一方来说,作为一种自强不息,作为一种对母校的尊爱。而由北大校方来说性质就不同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名校并不止北大一所,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

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也有失业的,从某个角度上说这正是市场经济劳动力需求的一种正常表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一定意味着这名学生表现不好,也不意味着学校培养的不好,但是我们有些人看问题却很片面很狭隘,不是客观公正的看问题,不是去激励找不到工作的学生自强不息,却一味地狭隘地考虑学校的名声,一味地指责学生的无能,给学校丢脸!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强奸案中个别家长的做法。女儿遭人强暴后,做父母的首先不是考虑到女儿受到的伤害和报警,反思对女儿的保护不周,而是考虑女儿让家庭蒙羞,去指责女儿。如果我们嘲笑那些家长的自私与落后的话,那么,作为学生“家长”的北大与上例又有何异同?

  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出了什么事是让人有点“难堪”,但要说反思的话,整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反思!这才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但是我们的一些名校却做不到这一点。

  当年曾借神童之名而闻名全国的中国科技大学,在2004年7月份曾举办过一次1978级少年班首次班级聚会,在布置一新的科大校史馆里,他们把已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的名字排在了该班陈列柜中最醒目的地方,而对这个班级的其他同学却没有一视同仁。在几张有宁铂、谢彦波等出现的图片下面,仅仅写下“少年班同学 ”几个字,让不知底细的人连他们叫什么都不知道。而当年这几名被称为“神童”的孩子曾被媒体广泛报道,不仅被报道者个人风光一时,连科大也跟着沾了不少光,成为了当时排名仅在清华北大后面的重点名校。可一旦神童“出事”,光环褪去,母校却连他们的名字也不敢提了。

  写到此笔者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报道。当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记者云集其老家采访他的母亲。记者问:“儿子当了总统,你作为母亲应该十分自豪吧?”她满面笑容回答:“是这样的。”稍顿片刻,她用手朝门外一指,接着说:“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在地里挖土豆。”那些记者们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对一位母亲这样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不知那些感到丢人的名校在看了这则报道后又会有何感想啊!

  就武小锋这件事来说,我倒觉得他并没有什么丢人不丢人的;相反,倒是从有关报道中看到了事情曲折复杂的一面:武小锋毕业前在北大第一

医院实习时,虽然表现良好,却未能留下;即便如此,他依然对未来很乐观,陆续跑了北京市多家卫生医疗单位,却因没有北京户口而未能如愿……

  其实“神童悲剧”也罢,名牌大学生失业也罢,虽有悲剧的成分,但与丢不丢人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我们的一些高校动辄就以“丢人现眼”来指责学生,让人看到了高等教育病态的一面:缺少人文精神,虚荣功利,以成败论英雄。因此在武小锋这件事上,笔者认为,不是学生给学校丢了什么人,而是某些名校一些人的表现让人们感到他们自己有“病”!

  (稿源:红网)

  (作者:刘道林)

  (编辑:杨国炜)

  相关专题: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