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赖斯:对外援助要与“民主”挂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0:00 青年参考

  1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表示美国将削减欧洲和美国国内的外交人员数量,而将他们派往中东、亚洲等“战略关键”区。她将此定性为“外交转型”。她说,冷战已经结束,美国的战略重点转向反恐、反毒品以及防治疾病,所以,“国务院的雇佣文化和升迁理念必须有相应的变化”。

  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同步调整

  赖斯说,外交人员要想升迁到高位,除非接受危险岗位的任命,成为至少两个地区问题的专家,并且熟练掌握至少两门语言,汉语、印度乌尔都语和阿拉伯语会优先考虑。

  在第一轮调整中,将有来自欧美的100名外交人员被派往中国、印度和黎巴嫩。在演讲中,赖斯表示,在德国有如此多的外交人员是“不正常”的。因为德国人口仅有8200万,而印度有10亿人口,但在外交人员配置上,印度只有德国的一半。

  她说,“在21世纪,新兴国家,比如印度、中国、巴西、埃及、印尼和南非一直在参与缔造历史”。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大约有6400个岗位的1/3会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国务院的一名高官将赖斯此举跟五角大楼计划中的军事基地人员转移相提并论。他说,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五角大楼计划将冷战时期分布在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军事基地的7万名士兵,转移到全世界一些比较小的军事基地。“国务院需要将人力投向那些更具‘关键战略性’的地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主任孙晋忠说,“应该说美国此举是顺理成章的。这一方面体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说明中印在美国的战略地位上升。赖斯早就认为中国不是正在崛起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大国了。另一方面,美国在解决很多问题方面,比如反恐、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都需要中国的帮助和支持。而增加外交人员的配置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印度等国协调,使得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理性。”

  要手下多用互联网和各国青年交流

  赖斯在演讲中还呼吁外交人员要走出大使馆,积极推行美国的外交;而且外交人员将不再集中于首都,而应该分散到各个重要的城市,加强和这些国家地方政府的联系。

  她说,尽管美国在海外有7千多名外交人员,但是世界上还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美国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必须调整的原因。”

  “这些计划是国务卿一直以来的战略考虑,那就是急速增加美国跟世界的接触和对话。”赖斯的高级顾问如是说。而赖斯称之为“转型外交”,主要是为了打上她作为国务卿的烙印。

  另外,赖斯还敦促美国的外交人员不要仅仅封闭在戒备森严的大使馆里,必须跟当地的人民多接触,积极地推行美式外交。

  同时,国务院还推广互联网的用途。“利用网络,使得外国公民、年轻人可以跟几百里之外的美国外交官进行交流。”她认为增强美国在一国的存在,互联网是一种低成本且有效的运作方式。

  把对第三世界的援助与“民主”挂钩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作为赖斯“转型外交”的一部分,在重组外交团队的同时,布什政府也计划重新构筑其对外援助机制,将对外援助作为推行外交目标的手段。

  这个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赖斯18日当天任命兰德斯·托比亚尔为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全球援助负责人一事上。把国际开发署纳入到美国国务院旗下,由其直接领导,负责布什政府总计180亿美元的各个援助项目。

  美国国际开发署成立于1961年,以前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很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项目。根据相关的报道显示,赖斯一直想将该机构进行拆分,然后将其并到国务院对其项目实施控制。分析人士认为,现在该机构由国务院控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外交政策的目标”。当然“该机构会丧失一定的独立性,变得更加政治化了”。

  “美国将‘民主’作为‘外交政策的具体目标’,认为只有‘民主’才能根除恐怖主义,所以将援助跟民主挂钩是自然之举。”孙晋忠说。

  理所当然的,这也对这些项目的推广者外交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赖斯在演讲中表示,她要更多的外交官懂得如何推广“民主援助项目”。“为了能胜任这些工作,我们必须对外交人员进行培训。他们不仅仅是政策分析专家,而且要成为一流的项目管理者。”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