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如何“破冰”(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08:42 新华网

  廉租房建设:变补“砖头”为补“人头”

  广州市民谭兴兰和女儿多年来一直住在6平方米大的房子里。在2001年的时候谭兴兰通过抽签拿到了号,排队等了3年却拿不到房。北京市王大爷从去年开始申请廉租房,也一直未能如愿。

  这两个例子说明,大城市用来配租的廉租房子太少,而申请的人又太多,“僧多粥少”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目前,部分城市的廉租房建设还没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部分城市财政预算存在安排资金不足问题。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如何“破冰”(2)

  长沙市为进城的农民工修建的廉租房小区——江南公寓。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如何“破冰”(2)

  江南公寓解决了不少农民工家庭的住房问题。

  与普通住宅开发不同,廉租房的开发难以获得正常投资回报,同时它所需要的资金同样数量庞大,占用周期长。为追求更多的利润,住房市场天然地有向高档化、大户型方向发展的冲动,不具备自我调剂的功能,市场经济不能够使住房市场自动达到均衡。

  尽管建廉租房的社会效益有目共睹,但是仅仅依靠公共财政投入,解决困难户居住的能力仍然有限。

  以1998年启动廉租房建设的广州为例,多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345亿元,建设了1千多套廉租住房,先后推出了7期廉租住房,通过抽签方式分配给双特困家庭居住,解决了1041户双特困人群的居住问题。然而,廉租房“供不应求”,谭兴兰等了三年也没有盼到新房。

  广州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进行实物分配的办法有局限,覆盖面小,速度慢,而且集中的弱势群体居住区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不方便就业,子女上学等。同时,由于房源紧张通过抽签方式分配廉租房,运气好的能抽上,运气不好的家庭只有继续等待。

  2005年初,广州市开始实行新的廉租房政策,从补“砖头”转变为补“人头”。政府不再忙碌于建房子,而是实施以“租赁住房补贴”为主的方式,走市场化的道路,成为合理统筹社会资源的无形之手。

  2005年底,包括谭兴兰在内的广州3246户特困户住上了新的廉租房,相当于此前10多年的推动进度。广州市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通过市场化解决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初步证明是一举两得的有效策略。一是使受惠面扩大的同时,照顾了不同人的需求。二是对于已经相当活跃的我国二手房产市场来说,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市场资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