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岛之争,韩日暂时松口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7:32 环球时报 | |
经过两天激烈的讨价还价,22日晚,韩日两国的外交代表在疲惫中结束了漫长谈判,就两国有争议的独岛(日本称竹岛)附近海域进行勘测所引发的争端达成妥协。但韩日媒体都认为,此次谈判结果只是暂时化解了韩日间一触即发的危机,但引发争端的“火种”依然存在,随时都可能被重新点燃。 双方达成妥协 根据韩日双方达成的妥协,日方中止勘测计划;韩国同意不在今年6月举行的有关国际会议上提交独岛海域冠名提案;双方同意从5月中旬开始重新就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举行局长级谈判。 磋商结束后,日本谈判代表、外务省次官谷内正太郎在首尔表示,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有可能发生不测,现在双方做出了妥协,避免了冲突,值得庆贺。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当晚也发表谈话说,这是日韩两国根据国际法冷静处理争端,努力争取圆满解决的结果,值得欢迎。安倍还表示,今后要继续与韩国通过对话,构筑起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 一触即发的韩日岛屿危机争端暂时告一段落,韩国海洋警察厅立即撤销了向海洋警察部队下达的紧急警戒令,命令独岛附近海域的20多艘警备艇返航,仅留3艘在原海域待命。日本海上保安厅也当即向“明洋”号和“海洋”号勘探船发出了撤回命令。这两艘船是以测量航道为名18日离开东京前往境港附近待命的。 从各不相让到各让一步 分析人士认为,日韩这次发生的海上勘测之争实际上是海洋冠名争端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独岛海域的主权归属问题。 双方从磋商一开始就摆出了高调立场。韩方代表、韩外交通商部第一次官柳明桓21日在与日方举行会谈之前慷慨陈词,“即使韩国被分成两块,也要坚持到最后。即使动用武力,也要阻止日本勘测独岛周边海域。”柳明桓当天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还表示:“日方试图将独岛地区变成有争议水域”,是想在独岛主权问题上施加影响,这是韩国绝对不能容许的。韩国希望尽可能避免冲突,但不能一再地回避问题。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韩方为此还准备了几个阶段的预案,随时应对局势变化。第一阶段,如果日勘探船接近韩国专属经济区,韩国警备艇将发出警告;第二阶段,如果日勘探船进入韩国专属经济区,韩方将利用多艘警备艇阻止其前进,将其逼出韩国海域;第三阶段,强制性地迫使日本勘探船停船,掉头回去;第四阶段,迫使日勘探船停船后,韩国武装人员强行登船对其进行控制。 眼看韩日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双方就要兵戎相见,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局面。韩国的专家也认为,独岛已经在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如果成为国际争端反而对韩国不利。为了平息纷争,日本21日派外务省次官谷内正太郎前往韩国进行交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放话,派遣谷内访韩是希望冷静地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对话,妥善解决竹岛附近海域的调查测量问题。日本外相麻生太郎21日也表示,若韩国不改变向国际航道组织海底地名委员会申请注册竹岛附近的海底地名的计划,日方只能强行派船到竹岛附近实施勘测。韩媒体分析认为,只要韩方推迟注册,日方就会取消勘测计划。柳明桓就此向记者表示:“目前韩国还在准备相关数据,并未宣布过要在6月申请注册。日方是否过于敏感?”媒体因此认为,韩日双方都向后退了一步。 韩教育部:争夺主权要从小孩抓起 韩国联合通讯社认为,领土之争事关重大,韩日之间即使平息此次风波,也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独岛纠纷。韩国《朝鲜日报》也认为此次谈判结果为“权宜之计”。因为日方表示停止勘测的时间定在6月底,此后随时都可能进行勘测;韩方也表示在“适当的时候”注册有关地名,实际上随时都可以进行注册。为此,韩国方面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计划从孩子开始加强关于独岛主权地位的教育。韩国教育部21日宣布,已下令全国中小学开设特别课程,深入了解独岛的历史。《东亚日报》22日为此发了社论——“日本应该摒弃‘侵略基因’”,指出日本老是提出无理要求,要韩国不要提出关于独岛海域的韩国地名。日方的主张是对韩国独岛主权的挑衅,韩国决不能接受这种条件。独岛是韩国领土,这是非常明确的事实,绝不能坐视独岛一带水域的海底地名还是以日本名称命名。 日本媒体则从日方立场出发,认为这是日韩现阶段没有其他选择余地而做出的妥协,它避免了一场危机。《东京新闻》认为,韩国方面最终做出妥协的原因是担心“竹岛问题国际化”,因为竹岛现在韩国的实际控制中,如果日韩双方在竹岛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就会在国际上形成竹岛地位未定的印象,这是韩国不愿意看到的。《产经新闻》则认为,韩国在过去4年中一直无视日本方面的抗议,强行在有争议的海域进行海洋勘测作业。而日本这次勘测还没有开始就达成中止勘测的妥协,这很可能使韩国的行为变成既成事实,后患无穷。 分析人士由此认为,日韩双方虽然互相做出了一点让步,但并没有改变各自在独岛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的根本立场,独岛海域以后也难以风平浪静。▲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沈 林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张莉霞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