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吕秀莲没喝成“蓝海咖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22:47 环球时报

  

吕秀莲没喝成“蓝海咖啡”
泛蓝已到家门口了,民进党还在内斗。吕秀莲6月5日在出席“台美产业科技高峰论坛”时表示,希望与王金平邀请“总统”以及“四院院长”,五个政党的主席一起来喝咖啡,“一起为台湾共同研究”,形成“国家发展的蓝海策略”。一时间,“蓝海咖啡”成为岛内政坛的“流行词”。不过,正当岛内外关注这场“乱世咖啡”要“怎么喝”、“喝出什么主题”时,却传出吕秀莲取消这场咖啡的消息。

  主角缺席令咖啡“泡汤”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6月7日下午,“副总统”吕秀莲办公室向外界称,由于“行政院长”苏贞昌与国、亲两党主席马英九、宋楚瑜“因故”不能出席8日下午的会谈,吕秀莲与“立法院长”王金平共同宣布取消为促进“政局稳定与朝野和谐”而举办的“蓝海咖啡”会谈。

  而在此前,吕秀莲接受电视台专访时曾表示,“民主必须理性对话与理性协商,让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可以坐下来喝咖啡”,台湾是否民主,将以“蓝海咖啡”会谈能否成功举办来检验,如果失败,她必须宣布台湾的民主不够成熟。事实上,由于此前已经传出多方对这场“不名正言顺的朝野聚会”不感兴趣,因此对“蓝海咖啡”的“泡汤”几乎没有人感到惊讶。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6日表示,吕秀莲曾打电话给他安排“朝野”见面,但是“这个时候气氛不好,见面不是很方便”,所以只能婉拒。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则很不客气地表示:“现在还有心情喝咖啡吗?请她把咖啡送到监狱里去吧!”而亲民党“立法院”党团更直接指出,这场“咖啡秀”不过是吕秀莲为了权位精心算计的计谋,是想把各政党领袖拖下水,“陈水扁下台才是蓝海策略的根本之道”。而新党主席郁慕明、“司法院长”翁岳生也都表示,“出席的兴趣不大”。而令“蓝海咖啡”破局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行政院长”苏贞昌的“临时缺席”。虽然苏贞昌曾表示将全心全力支持“蓝海咖啡”,但7日上午苏贞昌在与陈水扁会面后,突然打电话告知吕秀莲办公室,“另有行程、不便参加”。

  缺少三位“最重要大员”的参与,加上已经与苏贞昌结盟的民进党主席游锡堃也可能跟进不参与,吕秀莲最后不得不决定取消这场咖啡宴。

  吕秀莲“很伤神”

  对于这次泡汤了的“朝野峰会”,最失落的莫过于发起者吕秀莲。据透露,当得知苏贞昌不能出席后,吕秀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久,等出来决定取消“蓝海咖啡”时,显得“异常憔悴神伤”。据《苹果日报》报道,民进党高层人士指出,民进党早对吕秀莲近期的“越权”动作很不以为然,游锡堃得知咖啡宴取消后顿时“神情轻松”。更有民进党大佬表示,民进党成员历年来“对阿扁一再护航,实在很累,但没有办法”,就是怕吕秀莲大权在握,那时就要听命于一位“女王”,日子更难过。

  亲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吕学樟表示,这种“不知所谓”的咖啡宴能谈出什么“才令人奇怪”。吕秀莲应多想如何“请陈水扁下台”,而不是过早考虑如何“接权”。有媒体分析,苏贞昌不甘心居于吕秀莲麾下,不出席是“情理之中”。由吕秀莲出面组织这场聚会,其角色原本就非常尴尬。依“宪法”规定,应由“总统”召集“五院院长”“共商国是”,而不是“副总统”。若是政党高层之间的会议,“副总统”也不适合。

  分析人士则指出,苏贞昌“前应后拒”也反映出民进党内对陈水扁的微妙态度,即一方面希望与陈水扁撇清关系以自保,另一方面又不愿陈水扁下台令吕秀莲渔翁得利。

  吕秀莲已是“不稳定因素”

  事实上,几天来,在陈水扁受家庭弊案缠身不得不低调之际,吕秀莲则显得异常高调,格外引人注目。

  据《联合报》报道,对“第一女婿”赵建铭涉及“台开案”,吕秀莲除了要求检察机关“一查到底”外,更表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接着,吕秀莲又强调“政治不是赚钱的事”,并表示陈水扁的“总统府”内有一个“小朝廷”,自己一直被排除在外,所以不可能监督陈水扁。有分析指出,吕秀莲的这番表态实际上是“给急于与弊案撇清关系的陈水扁当头一棒”。

  据《中国时报》8日披露,在陈水扁下台危机浮现、政坛生态恐将有重大变化之际,吕秀莲已经未雨绸缪、悄悄展开布局,希望与“立法院长”王金平合作,在“稳定国内政局”的前提下,进行非正式的“吕王结盟”,以创造一个跨党派、跨蓝绿的政坛稳定力量,应付可能提前来临的“后陈水扁时代”政局动荡。虽然吕秀莲、王金平及国民党高层都一再否认此事,但已在台湾政坛闹得“满城风雨”。

  除此以外,有关美国“挺吕接扁”、国、亲两党及泛蓝支持者表示“宁要吕秀莲、不要陈水扁”的消息也让吕秀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有台湾媒体分析,在一片倒扁声浪中,吕秀莲“态度积极”,希望以“副总统”的高度超越政党、凌驾党政的姿态,为自己寻求重新定位及政治盟友的架势已经非常明显,吕秀莲事实上已经成为台湾政坛最不确定的“不稳定因素”。▲

本报特约记者 李纪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