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日本核面纱:精英聚集原子能研究机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23:38 环球时报 | |||||||||||
孙秀萍摄对于日本人来说,“核”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由于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惨痛经历,很多日本人几乎是“谈核色变”。而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却在核能技术开发上不断加大投入,力求保持世界领先位置。或许是因为日本民众对“核”的恐惧与厌恶,日本的核能研究机构都修建在偏远而隐蔽的地方。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
精英聚集最多的研究机构 在茨城县东海村的一片郁郁丛林之中,坐落着很多神秘的建筑。一般建筑从采光角度考虑,窗子多而且尽量宽大。可是这里的建筑却以密封式居多。这些外形上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建筑里,安装着上亿日元的尖端设备。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记者不会想到这里是始建于1956年、日本最大的原子能研究机构。日本第一座核反应堆就在这里诞生,因此这儿也被人称为日本原子能的发祥地。 走进很普通的大门,记者发现这座研究所外松内紧,戒备森严。入口处站着一名身材高大的保安,他的身后是一间“中心警备室”。进去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整齐低矮的灰色房子。这些灰色房子的旁边,很多工地正在紧张施工,据研究人员永宫正治博士介绍说,他们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 永宫正治博士告诉记者,为了增强日本核能开发的力量,投入更多的预算进行尖端核技术的研究,日本政府在2005年将原来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与核燃料循环开发机构合并,成立了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主要从事核能的基础研究开发,量子发射技术、核燃料循环利用以及核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整个机构共有员工4386人,其中700多人拥有博士学位,就连广告部也有不少人拥有博士学位。”永宫正治博士介绍说,很多研究人员都有欧美留学经历,英语非常流利。在和这些研究人员的交谈中,记者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着自信和自豪。这种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因为他们的高薪待遇。 日本政府在原子能研究上十分舍得花钱,2006年,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就获得了政府2004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元人民币)的预算拨款。除了高工资之外,政府还提供各种“危险职种津贴”等。记者注意到,机构的食堂面对着宽广的庭院,小河流水,绿草如茵,胜过东京都内的高级饭店。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该机构随时都在招募研究人员,对于前来参加就职考试的人都会按照规定支付交通费。 不过,由于该研究机构地处偏僻,不少研究人员的家属不愿意前来同住。很多人只好自己在附近租一间公寓,周末再回到位于大都市的家中与家人团聚。 零距离接触先进的核设施 记者穿上黄色工作服,套上一次性塑料鞋,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物质分析设施实验室。陪同告诉记者,这里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密封的,不能有一点灰尘。为此,研究人员进入实验室之前,还要经过“风浴”,将身上的灰尘全部去掉,才能进入常年恒温的实验室。记者看到,里面的研究人员连头到脖子都是用特制的白色帽子“密封”起来,正在试验台前忙碌。 在原子炉实验基地,记者见到了日本最大、世界第三大的原子炉。只见从原子炉的出口处列着三排整齐的设备。据介绍,一般的同类设备,中子只能进行一次取出,而使研究无法进行。但是这里却可以通过特殊的加速设备保证中子在前行分流中保持速度不变,原子炉的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参观完各种正在运行的实验设备之后,记者顺着台阶走进一个位于地下10余米的通道,一条直径足有1米的黄色金属管沿着通道伸展,密密匝匝的线圈和仪表连接着金属管的外壁。这里是大强度质子加速器设备的第一部分——线性加速器。 陪同人员介绍说,这台耗资1500亿日元的大强度质子加速器,是全世界同类设备中规模最大的。主体设备将于2008年度开始运行,研究重点是对中子的各种利用。 加速器开发总管、理学博士山崎良成对记者介绍说,通过这台加速器产生的中子束可以进行很多科学分析。中子是比X射线性能更优越的“显微镜”。由于中子束会反射、弯曲或穿透物质,借助中子能将包括氢原子在内的小原子的整个架构一览无余。拥有这些特性的中子被广泛用于开发新的药物、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以及燃料电池等。 此外,这个加速器还能降低核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核燃料。核废弃物处理是世界性难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核泄漏事故。目前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处理核废弃物的方法。日本也是采取传统的深埋方法。这些核废弃物即使被深埋地下千年,核辐射能也不会衰减。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废弃物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这台大强度质子加速器运行之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这项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山崎博士告诉记者。 有关“核武器”的提问引发尴尬场面 既然来到了日本核能研究的最尖端机构,记者免不了提出一个最令世人,特别是亚洲邻国关注的敏感问题:那就是日本是否能够制造核武器。记者的问题导致了一个意外的场景: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一片寂静,场面十分尴尬。 最后,还是山崎博士打破了令人尴尬的沉默。他承认,日本的技术确实达到了这个水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日本不能制造也不能拥有核武器。早在1967年,日本政府就订了“非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在场的几位理学博士也都强调自己是在从事和平的核研究。 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记者经常能感受到日本人面对核武器问题敏感而复杂的心态。很多日本人把核武器当成一个碰不得的“伤疤”。尽管如此,日本国内还是经常冒出一些令人担忧的声音,有的还出自日本的政府高官之口。 1995年3月,日本著名的《宝石》杂志披露:“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2002年4月6日,日本在野的自由党党魁小泽一郎公开扬言:“如果中国过度膨胀的话,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器来‘反制’中国;日本核电厂里的钚完全可以制造出4000多枚的核弹头,我们在军事实力上不会输给中国!”2003年8月,日本一家杂志还开辟了专栏,辩论日本是否应拥有核武器,并继续发表了45位专家和评论员的文章,其中有人强烈主张日本应有核选择…… 这些令人不安的声音遭到了日本大多数民众的反对。“如果有人要想研制核武器,日本老百姓是不会答应的。”对核武器非常反感的山崎博士说。 “和大多数日本人一样,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接受了有关核武器的教育。日本人是原子弹面世以来唯一的受害者,对原子弹的恐惧是外国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我今天成为核能工作者的主要原因。”山崎博士说,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日本走向核武化。当记者问山崎博士对中国的核武器怎么看时,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赞扬了中国核研究人员素质很高。山崎博士曾与清华大学的核物理研究人员进行过学术交流。 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核物质检测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朝鲜以及伊朗核问题出现之后,日本大大强化了微量核物质的监测技术。这里的数据中心已经与国际数据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0个放射线核观测所的数据会通过“国际中心”再发送到日本的“数据中心”,这样不管世界哪个地区进行了核试验,日本立即能通过分析判断出核实验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空气中漂浮的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核物质都能检测出来”。 日本越来越重视核能安全 据媒体报道,早在1940年,日本陆海军就有核武器研制计划。所幸在美军的轰炸下,日本核武器研究计划进展缓慢。二战结束之后不久,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重启核计划,转而把研究重心放在核能的和平利用上。 “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在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记者遇到的不少研究人员对自己的前途都很有信心。不久前,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抛出了一个中长期“核能立国计划”大纲,内容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核电站,并开展核能产业国际支援行动,积极参加美国倡导的“全球核能伙伴”计划等。尽管面临争议,日本仍在继续加强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尖端的核技术研究。 日本现有核电站54座,其民用核电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名列世界第三,核能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0%左右。在原油价格高涨不下的背景之下,日本越来越重视利用核能。 很多日本民众对此不以为然。在前段时间的一次对日本全国1052名成年人抽样调查的结果,74%的受访者对日本的核计划持“批评”或者“谨慎”态度,38%的受访者认为日本应该寻找其他能源。“核电站太不安全!”民众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本核电站的多次事故。 1999年9月30日,也是位于东海村的一家核燃料加工公司发生一起重大核泄漏事故,3名工作人员直接受到核辐射伤害,最终导致2人死亡,是迄今世界上仅次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最严重核泄漏事故。 随后几年,日本核电站又陆续发生数次故障,虽然没有造成核泄漏等重大事故,却把人吓出一身冷汗。为了让日本民众重新建立起对核电安全的信心,这两年,日本在提高核电安全性能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也加强了相关研究。▲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孙秀萍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