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党的先进性(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8:13 东方网 | |
景蔚作品集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内涵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也就是党的先进性与确定和完成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相联系,当前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任务联系在一起。 科学发展观继续突出发展这第一要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注意了人民掌握政权以后的发展课题,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和斯大林多次指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要加紧经济建设,否则,“落后要被挨打”。毛泽东同志在建国以后也提出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1956年他还说过,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会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当然,由于党对阶级斗争形势判断曾经有失误,我国在发展上也走过一段弯路。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著名判断。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又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强调为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发展观,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以人为本重要的内涵就是以最广大人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强调以人民为本的整体利益的同时,以人为本还包涵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关注部分的、局部的、阶层的、特殊人群的人们的利益,即要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是关注每一个公民的个体利益。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很好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和新意。在关注公民的个体利益方面,《读本》指出,“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看到,在为人民谋利益的问题上,过去从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方面,讲得多些(这是对的,今后也应继续这么做),而相比之下,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益方面,从群众直接的、切身的、眼前利益的获得方面,讲得则少了一些。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胡锦涛同志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和最近强调的“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都从履行党的宗旨更深层次方面显示了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全面,认识的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五个统筹”。这个基本要求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发展观方面的丰富和提高。 建国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偏离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出现“短缺经济”。改革开放的年月,邓小平同志强调“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有力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关键课题,使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以及周围的新兴发展的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拉开差距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聚精会神,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实践证明,我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是有效的。然而,当我们的经济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以后,新的情况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出现了,非均衡发展以后的不平衡情况出现了,城乡、地区、人群收入差距扩大了,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而社会事业的滞后,社会问题的凸现,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经济的大力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明显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我国加入WTO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急剧增长,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然而,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了,等等,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发展观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党与时俱进的思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必须坚持,而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大力发展经济要继续进行,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有“四位一体”的思想,还要大力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类追求自己的文明发展向纵深推进,然而,我们还得考虑地球的承受力,这里有当代的资源环境的平衡,更有与后代的“代际平衡”,要求我们资源用得更为合理,环境保护得更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新内涵,体现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方面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 认真实施各项国家战略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 由科学发展观统领而制定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家了一些重要的战略,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等,还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战略。这些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转化”,是在规划方面的“落实”。 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我们对城乡发展总体状况做出科学判断的结果。我国经历过建国以后相当长时期工农产品剪刀差、新时期农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开发区用地的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过程,现在,我国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对农村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非常及时,也深得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作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对这项战略作了全面的部署。“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解,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又比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国的GDP已经达到2.26万亿美元,进入世界的四强,进出口贸易达到1.42万亿美元,已是世界第三位,然而,尽管我国的科学技术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科技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研发投入还处低水平,品牌产品和知识产权在国际的竞争中处弱项,相当多的产业处于生产链的低端部分,走不出“打工经济”状态。当今时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谁在这方面占优谁就会在竞争中主动并取得优势。我们正在实施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进行的重要战略,各行各业应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比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增长方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增加GDP,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是否能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不是自然界以外的人。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对此,我们要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都要切实保护和合理运用各种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提高环境监管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人们的爱护生态的意识。 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认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认真实施这些战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8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我们应该认真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教导,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各项国家战略的主线,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些国家战略的根本。由此,在实施各项国家战略、并结合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共和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作者:周锦尉 相关专题:中国倡导“科学发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