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老红军袁炳清和哥哥同参军 70多年过去再未见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0:22 南方新闻网

  兄弟同参军生死两不知

  老红军袁炳清当年和哥哥同时参军,70多年过去再也没有见过面

  【22】

  他们在长征大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可能无法被提及,但他们出生入死的个体经历应该永远被铭记。

  “我父亲出去逛喽”,前日上午9时,记者找到泸定镇安乐坝村老红军袁炳清的家,他的儿子袁清贵有些遗憾地说。

  今年93岁的袁炳清是泸定县仅存的两位老红军之一。

  50多岁的袁清贵主动提出带记者到父亲常去的泸定桥广场去找。“他经常一早7点就来这儿逛了”,在距家约5里路的泸定桥广场,袁清贵边找边说,但在广场附近没找到,他又向附近的菜市场摊贩打听,十多分钟后,仍无功而返。

  下午1时左右,记者突然接到了袁清贵的电话,“他回来了”。踏进袁老的院子,只见一个约1.40米的老人拄着1.50米的一根树干,老人慢慢转过身,努力地睁大眼睛,向记者点了点头。

  家里揭不开锅兄弟同参军

  听说哥哥还当了连长,但之后不久因部队转移,兄弟俩分别了,如今70多年过去,再也没有见过面,也不知道对方生死。

  “我是民国24年(1935年,记者注)参加的红军”,在儿子的“翻译”下,袁炳清打开了话匣子,“是徐向前的部队”。

  老人介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得知红军是为保护穷人的部队时,他就和哥哥一起参加了红军。虽然他比步枪高不了多少,但这并没有成为他参军的障碍。他和哥哥刘云青拿起步枪,一起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入伍后不久袁炳清就听说哥哥还当了连长,但之后不久因部队转移,兄弟俩分别了,如今70多年过去,再也没有见过面,也不知道对方生死。

  入伍没多久,红四方面军开始从川陕根据地长征。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记者问起他对当时会师的回忆,他反复唠叨着“那时候毛主席很年轻,我们在下面听他讲话”。

  因伤掉队乞讨一月活下来

  他既感到幸运又感到心痛,幸运的是自己能活下来,心痛的是自己参军的信物——一张可以借此领取遣散银元的纸条被人搜走。

  由于年事已高且时隔久远,老人对于长征的记忆,只有零零碎碎几个片断。

  1935年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第二次过草地南下,蒋介石急调刘文辉、杨森、邓锡侯、刘湘等川军,四处防堵,企图将红军堵截于天全、宝兴地区。11月底,红四方面军经过苦战先后占领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大邑,取得了局部胜利,初步站稳了脚根。

  “我们在四川大邑打败了刘文辉的部队,地上的尸体多得像面条一样,还打下了敌人的一架飞机”,老人回忆道,战况很惨烈,“山上修的全是碉堡,飞机就在头顶轰炸扫射”,好多红军战士被打死炸死,后来几名士兵用机枪步枪一齐对空射击,一架敌机当场被击中起火坠落下来,其余敌机盘旋了一会就飞走了,“我们还顺利攻占天全县城。”

  “当时的胜利让一些领导人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有专家后来评述那段历史时说。接下来,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地区又与四川军阀刘湘的部队展开了会战。

  “我们打了七天七夜,”老人指了指自己的左腿膝盖说,“当时一颗子弹从这里擦了过去,满腿是血”。老人现在的腿伤就是那时留下了病根,随后的1936年2月,红军南下在宝兴翻越夹金山时,还未痊愈的伤口经受风寒后病情加重,这使老人的左腿落下了残疾。说到这里,老人顿了顿,想了一会,又特意强调了一句,“为穷人闹革命,值得”。

  翻越夹金山后,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共同北上。此时袁炳清因伤掉队,后来又迷了路,。他途经藏区一路乞讨,一个月后走到了康定。对于这段经历,老人说,他既感到幸运又感到心痛,幸运的是自己能艰难地生存下来,心痛的是自己参军的信物——一张可以借此领取遣散银元的纸条被人搜走。

  

茶马古道卖苦力为生

  路基本上都是羊肠小道,路途遥远又十分危险,骡马难行且运价高,主要靠人力背运,这种收入很低、地位低下的活只能由穷得吃不了饭的人来做。

  由于袁老是穷人出身,又没有读过书,退出行伍后他只得靠出卖苦力为生。此后的两三年里,袁炳清以走茶马古道将茶从康定运到雅安维持生计。老人介绍,当时路基本上都是羊肠小道,有时山体会出现滑坡,路途遥远又十分危险,骡马难行且运价高,主要靠人力背运,这种收入很低、地位低下的工作只能由穷得吃不了饭的穷人来做。运茶要从雅安出发,逆青衣江而上,经天全、昂州河,翻越海拔2987米的二郎山,经泸定到达打箭炉。

  “一包茶换7.5升大米”,老人还记得当时茶的价格,“我们在雅安的孚和、永昌恒等茶庄里领茶包。”因为雅安的茶品质好,在藏区很有名气,深受欢迎,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是所有的茶马古道中最为著名的一条。老人介绍,茶包用篾条包装,20斤一包。中等力气者背十包到十二包,力气大的背十五六包,重量达到300多斤。

  此后袁炳清还在四川凉山修过公路,之后来到泸定,还当过几年的黄包车夫,经常拉着客人从成都跑到雅安,“老板只给口饭吃,没有工钱。”

  为进藏解放军带路

  “一位连长要我带路,还请我把他们带到西藏。我只能把他们带出泸定城,不能太远了,那时我在泸定成家了,走不了喽。”

  解放后,袁炳清还与解放军有过一面之缘。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解放西藏,翻越二郎山,来到泸定城。“一位连长要我带路,还请我把他们带到西藏”,老人边说边摇头,“我只能把他们带出泸定城,不能太远了,那时我在泸定成家了,走不了喽。”

  袁炳清老人在泸定安家后,结束了四处漂泊的日子,开始以务农为生。1955年,妻子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之后又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生活虽然平淡无奇,倒也其乐融融。

  晚年老是念叨钱不够花

  临走时,袁炳清老人扯住记者的衣服要求为他呼吁一下,“让政府涨涨补贴。”

  1970年,泸定县对境内健在的老红军进行普查,第三次才找到住在山上的袁炳清。不久,袁炳清每月便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30元补贴,逐渐涨到每月50元、70元。去年,政府再次提高对老红军的补助,袁炳清每月可以领到240元。

  几年前,妻子、大儿子和二儿子相继去世,袁炳清跟着小儿子袁清贵生活。袁清贵说,父亲接连丧失几名亲人,并没有过度伤心,“倒显得比我还平静”。袁清贵的妻子说,公公每天早上7时准时出门散步,一般下午才回家,早饭有时在家吃,有时就在外面买,“我们不管他的钱(指老人的补贴),他什么好吃的都买,老是念叨着‘钱不够’”。

  “除了腿以前受过伤耳朵有点背之外,我父亲身体好得很”,袁清贵说着说着,指着桌上的搪瓷碗,“他一顿能吃一碗米饭”。

  临走时,袁炳清老人扯住记者的衣服要记者为他呼吁一下,“让政府涨涨补贴”。

  ■主角:袁炳清

  袁炳清,1913年生。原籍在贵阳土城县,原名叫刘云生(后入赘泸定改随妻姓)。1935年3月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开始长征。1935年6月随大部队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他因伤掉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解放后还为进藏解放军当过向导。目前是泸定县仅存的两位老红军之一。

  ■长征往事

  红四团为夺泸定桥24小时行军240里

  1935年5月25日,大渡河水暴涨,红军只找到了三条小船。要按预定计划将红军全部渡过河已不可能了。中央军委果断作出新的决定:夺取泸定桥,除已到达对岸的部队,全军其余人马都从泸定过河。

  5月28日,敌人派重兵围堵,形势急转直下。中央军委电令红四团:夺桥日期提前一天,务必在5月29日攻入泸定城。此时,红四团距离泸定还有240华里路程。

  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一夜要赶240华里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此时红四团刚经过鏖战,全团都非常疲惫,加上山道又窄又滑,正下着瓢泼大雨,怎么才能完成如此任务?

  “不完成就是死路一条!”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鼓舞全团,全团的士气开始高涨起来,“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大家在气壮山河的口号激励下朝泸定桥全速前进。

  5月29日凌晨,红四团奇迹般地抵达泸定,虽然全团只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到达,但这为夺取泸定桥赢得了时间。

  摘自《看万山红遍——中国红色旅游悦读》

  图:

  虽然已经93岁高龄,袁炳清老人一顿仍能吃一搪瓷碗米饭。

  本报特派记者黄宇摄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王涛丰雷梁朗然

  (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