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审计署亮出了一份沉重的“黑名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10:48 浙江在线

  据人民网报道,审计署11日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2006年9月12日人民网《第一解读》专栏,以下引述同)

  这是一份让中国心情沉重的“黑名单”!在这份史无前例的“问题”“黑名单”上,中央政府42个部委在一组组预算执行的“问题”数字面前公开“亮相”。我认为,应该是正在悄然启动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促成了中国审计事业这次破天荒的突破。在今年6月底李

金华向全国人大所作的那次“不点名,少批评”的“变脸”审计报告后,社会油然生出一脸狐疑;特别是河北一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宴席上豪饮而致猝死的事件发生后,审计部门饱受抨击,审计形象大为折损。而国家审计总署这份“黑名单”的公示,无疑给似乎日益加重的社会疑惑突然带来了一袭明亮的惊喜!或许,一直以来讳莫如深的中央政府的“问题”,就要由此从“内部”走向公开,而一视同仁地平等接受社会与法制“阳光”的洗礼了!诚如是,则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一次质的飞跃。

  国家审计总署在披露“问题部委”的预算执行问题的时候,使用了一系列诸如此类的概念给“问题”定性:一些单位存在历年“结余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虚列”外事经费、“自行处置”资产、形成“账外资金”等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不少部委还存在着“挤占、挪用、截留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科研专用基金,转移财政项目资金,未按规定权限批复基建项目等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滞留、藏匿、虚列、挤占、挪用、截留、转移”,而涉及天文数字的国家资金资产,跟这些字眼儿纠缠在一起,无论如何都会让人产生极其负面的联想。事实上,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往好听里说,是“违规”,往本质上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

  国家审计总署所审计出来的问题,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问题部委”的大量“问题”中,国家体育总局挪用彩票资金2787万元炒股一案尤其令人惊愕。据这份第5号审计公告称:“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集中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预算中,安排“全民健身”项目2.25亿元。截至2005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实际拨付1.97亿元,尚有2814万元预算未批复下拨。”这笔巨额专款为啥没有“下拨”呢?拨不出来了!因为早在2000年2月,就被国家体育总局所属的体育基金管理中心把其中的2787.4万元用于股票投资,而且“截至2005年底尚未收回”!

  更令人愤慨的是,从1999年至2006年2月,国家体育基金管理中心用本单位5名工作人员的名字,在4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开立了13个账户,进行股票交易,截至2005年底,尚有两个个人账户仍在使用!——国家体育彩票的收入,每一分钱都是国人对国家体育事业奉献的血汗钱,本应全部用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可善良的彩民也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它竟然被在收入的源头上,就让人拿来当作个人聚敛财富的本钱去使用,这还叫“违规”吗?这岂止是扭曲了中国体彩的公众形象,岂止是亵渎了中国彩民的爱心,它分明就是一种肆意践踏国家刑律的犯罪行为!难怪前几年陕西体彩管理中心会发生那种耸人听闻的腐败串案,端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国家民政部的“问题”案例同样发人深省。据该被告记录,截至2005年末,民政部支付救灾物资购置费7.49亿元,但在将上述费用列支后,记账人员记账时漏记资产账7.49亿元;2004年11月,民政部未报经国管局批准,自行处置所属无锡培训中心土地等资产,并将已收到的1809万元土地转让款存入部机关服务局开设的银行账户,并从中支出14.34万元。还有更可怕的,福彩中心于1996年5月存入某财务公司一年期定期存款5000万元,但因该公司未如期兑付存款本息,且已进入破产清算,上述存款本息面临损失风险;1993年5月,福彩中心向海南省某公司投资500万元。目前,因福彩中心与该公司的联系已中断,不掌握该公司经营情况,500万元投资面临损失风险。

  民政部出现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漏记”,虽是资金管理中的低级错误,但这一低级错误,却典型地反映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混乱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自行处置资产,囤积账外资金,说明一些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的异化手段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巨额国家资金在政企暧昧关系中被逼入“风险”绝境的背后,又隐藏了多少令人发指的罪恶?这福彩案跟上述国家体育总局的体彩案相比,虽然“殊途”,但性质同样恶劣。不仅因为福彩的用项特殊——必须用于残疾人的福利事业,而且那5000多万元的福彩“投向”跟体育总局用于炒股一样,也是一种“赌博”性质。即使某个人在其背后不存在不可告人的“交易”,从部门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赤裸裸的腐败行为。

  可叹!单单依靠审计的利剑,恐怕永远劈不开积重难返的重重黑幕;仅仅指望审计的铁腕,恐怕永远只能掀起那深不可测的冰山一角!

  国家审计总署所公布的其他部委的“问题”同样令人瞠目。如教育部,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其所属“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集中各考点上交的考试费2.34亿元,已上缴财政专户1.86亿元,应缴未缴4771.45万元。人们有理由怀疑,把这么多钱“猫腻”起来意欲何为?教育乱收费多少年来屡禁不止,莫非就是因为教育部“率先垂范”?你能“应缴未缴”,我就不能“禁收强收”?只许你教育部“放火”,就不许我大中小学“点灯”?再如国资委,1998至2005年,其所属5家单位挪用国家建设资金共960.73万元,竟然主要用于发放职工奖金福利和外聘人员工资!国资委——“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就是这样用“政府部门化,部门集团化,集团利益化”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资产的吗?这一案例或多或少地诠释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症结或根源所在。

  还有发改委被罗列的十三项资金违规“问题”;安监总局违规收费452.57万挤占专项经费买房;国土部部属单位多报预算5454.35万元,私存小金库;信息产业部截留办公用房租金收入1.42亿元;国家林业局转移账外资金252.34万元;交通部部属北京交通委虚列支出滞留3亿资金……无论是“油水衙门”还是“清水衙门”,几乎无一幸免“问题”之污,而且数额惊人。唉!不说了吧。政府的公信力是什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源头啊!中央政府那么多部门都不能做到洁身自好,公信力何存?如此,地方政府必然变本加厉地效尤,政府和群众的积怨必然愈深,和谐社会何期?

  不管怎样,国家审计总署的这次“大点名”,还是让这个有着复杂期冀的社会感受到了国家正本清源的决心。有人不喜欢用“风暴”来描述审计,其实,在中国有很多问题靠和风细雨是无济于事的,在体制和法制尚待完善的背景下,“风暴”雷霆确实可以对一些恶疾的暴发性扩张蔓延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今年6月27日,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中,没有对违规单位点名并公开其违规事实而受到强烈质疑,有人说这是审计工作“回归理性”、“回归常态”。现在国家审计署不是“大点名”了吗?也没见哪儿伤了“理性”的毫毛嘛,再者,有“问题”就该曝光,这跟“理性”与否也扯不上什么干系!如果说“常态”,这样将有关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不也是“常态”的一部分吗?国家审计总署的行政路径,对各级审计机构无疑具有标志意义。(朱卫华)

  相关评论:

  个别部委年年上榜树立了一个坏典型

  警惕"找不到制度出口"的审计结果

  解读审计报告:怎么都是下属惹的祸?

  审计就是只“只叫不咬”的看门狗?

  公众的“审计疲劳”从何而来?

  破解审计难题还靠市场化改革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