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俄罗斯参展团成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2:17 人民网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俄罗斯参展团成亮点
9月20日,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的帕克莫夫·鲍里索维奇博士接受采访之前与记者在2006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展会场上的合影,左侧是他的产品海报。何春强摄

  人民网沈阳9月21日电记者常红、李佳报道:2006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展20日在沈阳拉开帷幕,在众多的参展代表中,一身戎装、胸佩勋章的帕克莫夫·鲍里索维奇显得与众不同,而他此时正站在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的一个展台前。

  的确,帕克莫夫博士本是位消防队员,他的二级勋章也是作为消防队员获得的,但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的研究人员。他这次参会的目的,是为他自己设计的灭火器寻求中国合作者。

  据帕克莫夫博士介绍,他的这种灭火器在俄罗斯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他希望在中国找到一家合作者,共同生产。他在会上已经结识了几家中国的研究机构,准备回国以后与他们进一步沟通。

  帕克莫夫曾经以旅游者的身份到中国来过三次,而与他同来的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的十几位同行,包括带队的分院副院长鲍里斯先生,都是第一次来中国。鲍里斯先生表示,他们这次带来的,都是独有的最先进的技术,有的已经应用,有的还从来没有应用过。其中主要涉及医疗、交通运输、矿山机械等领域。与帕克莫夫一样,他们通过大会与相关机构建立联系。

  可以说,帕克莫夫和他所在的团队正好代表了此次大会的两大特点:俄罗斯特色与项目特色。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地区的往来十分密切。为实现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规模引智”,辽宁省于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先后在沈阳举办了3次以引进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专家和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辽宁引进国外专家项目洽谈会暨高新技术展”,共有281名院士、博士、教授等参会,提供高新技术项目1343项,签订合作合同96项,合同金额2.1亿美元。

  而本次大会则设立了专门的“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展区,还有以大学生为主的志愿者提供俄语翻译服务。参展的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代表达到350人,几乎是全部国外参展人员的一半,其中包括16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名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而去年在南京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俄罗斯代表团只有17人。

  整个大会的2,000多个来自国外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是他们带来的。带着项目来参展,是此次大会的另一个特点。国家外国专家局法规与联络司司长刘永志先生认为,这样的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够让参展各方更明确彼此的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机构和人员适合某一个项目。

  截止大会开幕之前,组委会已征集到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提供的2000余个高新技术项目和229个愿意到中国工作的俄罗斯及其它国家外国专家简历,合作项目内容涉及了石油化工、电子电力、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专家专业涉及物理、电子、材料、化工、地质、林业、生物和机械等20多个领域。

  在大会开幕式结束两个小时之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国立莫斯科矿业大学就举行了签约仪式,决定进一步扩大他们在煤矿安全研究方面的合作。据中方签约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张宏伟教授介绍,早在90年代初,双方就开始了合作,国立莫斯科矿业大学的巴图金娜院士提出的地质动力区划方法已经至少在中国的十个矿务局广泛应用,根据协议,今后双方将针对阜新地区煤矿的特点,对这一技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引智”,即俄方专家到中国来,双方一起做这个研究。仪式之后,他们将立即一起到阜新去,进一步讨论合作的细节。“我们也有一些新的东西,大家可以分享,不然人家也不会愿意来合作的,”张宏伟教授说。

  “愿意来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对外关系部主任亚历山大·山德科夫先生说,在俄罗斯,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产业上,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而中国的制造业发达,人力成本又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在中国实现产业化。

  何况,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尽管他们的一些技术已经在俄罗斯有了广泛的市场应用,但毕竟有限,如果要拓展市场,中国自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