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滨海新城建设要融入珠三角都市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4:56 南方新闻网

  读者可进入奥一网论坛(城市议事·珠三角)参与讨论

  《每周评论》向社会各界征稿,读者可对本地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新闻发表评论,文章长短不限,但务求观点新颖独特,具建设性和前瞻性。欢迎赐稿,一经采用,即奉稿酬。稿件请发到nfdsbcomment@yahoo.com.cn或传真到020-87366376。

  □五评东部开发

  实践表明,城市化快速推进期往往也是经济快速增长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及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城市竞争力。在东部地区再造一个新城区,使中山从滨江城市变为滨海城市,是中山市适应珠三角地区城市竞争与合作的新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按照东部开发的总体构想,东部组团将建成中山两个适宜的示范点,成为未来的核心区和副中心城市。滨海新城的建设,对中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镇区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面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这是中山发展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大手笔。根据现有的规划,滨海新城将严格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在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这里建成消费的基地、服务业的基地和享受生活的基地,建成创业之都和宜居新城,建成科技城、文化城、大学城、旅游度假城和生态城。笔者认为,这样的战略规划,涉及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代化新城与珠三角城市带融合的复杂关系,是众多难题交织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其建设需要大气魄和长远战略眼光,需要突破陈规,不断创新。

  一是城市建设创新。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建设模式,取决于该地区的产业基础及自然条件。从东部开发的情况看,规划先行,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的策略是正确的,但一定要克服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就容易使东部成为一个失去城市支撑、丧失城市职能的单纯工业园,这有悖于建设滨海新城的战略目标。此外,滨海新城的建设,靠给政策吸引资源的模式已经过时,依靠税收、土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区域发展不再现实也不合时宜。随着滨海新城建设的推进,土地和资金供应也会逐渐趋紧。随着人口的集聚,资源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城市的持续发展。所以,滨海新城的发展要靠体制、机制创新,要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以滨海新城的建设带动中山经济社会的转型。

  二是发展模式创新。研究表明,城市经济规模收益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因此,发展过程中,规模的扩大必须以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为前提。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要求把城市建设质量的提高置于优先地位。必须通过高效率的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局模式,大幅度提高经济运行和产业布局效率。因此,东部城市化的发展重点要放在提高城市质量、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上:一方面要聚集更多的资源,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极端珍惜现有资源,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注重绿色GDP的增长。在产业选择上要转移、压缩、放弃传统技术领域的生产,扩大先进产业与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培育依托海洋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有大战略家的眼光,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加快高端产业的引进发展;以优惠政策引导本土企业进入并从事高端科技产品的研发;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促进产业的升级,从而为未来的滨海新城打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是城市功能创新。中山东部滨海新城建设必须考虑城市功能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协调。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即推动了大城市地域的迅速扩张,形成大都市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也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区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珠三角基本形成了连绵的都市区,形成大城市群组团式发展的格局。所以,东部滨海新城建设不能仅仅盯住中山东部,也不能局限于中山市域,孤立地搞滨海新城的建设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将滨海新城作为珠三角都市区的组成部分综合考虑。决策者必须立意高远,有更广阔的视野,从整个珠三角都市圈的大生态环境乃至珠三角都市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角度,确定滨海新城未来的功能定位。滨海新城要和周边城市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在协同发展中争取更高的竞争地位。

  □林平凡(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