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遵义精神世代相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09:34 大河网-大河报

  

遵义精神世代相传
题记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注: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1月占领遵义,随后召开了遵义会议。)

  核心提示

  作为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小城遵义因是遵义会议的召开地而享誉世界。如今,遵义会议纪念馆依然还是这座城市最“豪华”的建筑;健在的老红军,依然是这座城市不变的财富;为了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几任老馆长花费毕生精力;而遵义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更不断为这座历史名城增着光添着彩。

  现今,每年有近40万游客踏上遵义城的青石板路,本报记者赶赴遵义,探寻革命转折历程,感受代代相传的长征精神。

  纪念馆:遵义最“豪华”的建筑

  一踏上遵义城的青石板路,无须打听,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中,只要你向着城中最宏伟、最高大的建筑走,准能到达遵义会议纪念馆。

  和周边的楼房比,遵义会议纪念馆是这一片最高大的建筑。“政府有规定,遵义会议纪念馆周边不允许有超过它的建筑物存在,我们馆还筹资数千万元扩建了陈列室……”该馆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刘政说。

  如今游客们看到的纪念馆大门上方“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如图),是毛泽东1964年题写的,据说这是毛泽东为长征途中的纪念馆亲笔题写的唯一一个馆名。纪念馆原是军阀柏辉章的豪宅,占地528平方米,中西合璧,砖木结构,雕栏画柱。

  进门是一偌大的天井,周边皆两层建筑,一楼是当时参加遵义会议的领导人及警卫人员的住所,里面除有床板铺草之外,还挂着红军曾用过的粮袋、军帽。

  现在的纪念馆已扩建数倍,从这个类似四合院的小院走出,后面一个偌大的院落豁然开朗。一面墙上,毛泽东所书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诗句气势非凡。穿过竹影婆娑的后院,新建的陈列室颇具现代气息。

  而遵义会议会址的发现,有一个曲折的故事。老馆长田兴咏告诉记者,解放后,有关部门着手寻找和确认遵义会议会址。有群众反映,当年曾看见杨柳街上的天主教堂整天有红军进进出出,可能是在开会。1951年,“遵义会议纪念堂”的牌子就挂在了教堂上。1954年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查阅了文件发现,会议是在军阀柏辉章的公馆内召开的。遵义会议会址才被正式确定。

  1955年,遵义会议会址整修后向内部开放,1957年7月1日,会址正式对外开放。遵义市党史办的张黔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2006年8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已接待中外参观者3500多万人次。

  老红军是遵义的财富

  凤凰山麓、湘江之畔的红军山,是遵义人民的“圣地”。因为今年大旱,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百姓挑桶携壶到山上取泉水饮用,红军山又多了不少热闹。

  9月7日,伴随着天空人工降雨的隆隆炮声,遵义迎来了3个多月以来的第一场雨,记者沿300级青梯登临红军山顶,仰望高耸云端的英烈丰碑。这座山原名叫小龙山,解放初红军烈士遗骸迁移至此后,就被称为“红军山”。

  在山上,记者巧遇了一位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老红军,他叫张宏桂。

  张宏桂老人现住在遵义市钢绳厂家属院,老家在四川阆中的张宏桂1933年参加了红军:“我不但走过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而且走了两次。第一次是红四方面军与四川军阀作战,第二次是随红四方面军到了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当时真是苦呀!有时饿急了,就在地上找蚂蚁、野草吃。”

  “之所以选择在遵义定居,主要考虑到一方面这里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另一方面这里冬暖夏凉,而且离四川老家也比较近。”来到遵义后,张宏桂担任了遵义钢铁厂的党委书记,一直干到离休。“只要身体允许,他没事就到红军山来,这些年也不知为学校做了多少场报告,老头儿就爱这个。”张老的家人笑着说。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记者遇到了一位92岁老红军。老人名叫王道金,是遵义目前健在的唯一一位全程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身板硬朗,讲话有条有理。老人告诉记者,长征开始时,他被编入红三军团第十一团。1935年1月7日攻占了遵义城。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在城外负责警卫工作。遵义会议过后,营教导员告诉他们:“中央开会了,开得很好,毛主席又被请出来工作了,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王道金老人现有一儿一女,都在瑞金工作,老人一个月有两千多元离休金,政府对他的身体十分关照,给他配了专职医生。“很好,啥都不缺,我现在就是做做报告、开开会,没事儿到处走走,练练身子骨,开心得很嘞!”老人笑着说。

  “哎呀嘞,当兵就要当红军……”结束采访时,兴致盎然的老人唱起了当年的歌曲来。

  “这些老红军可都是我们遵义的财富,现今仍然健在的老红军还有十多位,以前更多。这些老红军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都是冲着遵义是红军的战略转折地而来。遵义会议的精神让我们受用终生。”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启宏这样说。

  遵义精神的传承者们

  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蔡金生也是老红军,说起来,他还是半个河南老乡。蔡金生祖籍陕西蓝田县,但他的戎马生涯大多是在河南度过的,他的妻子——同样是位老红军的安金叶是河南省辉县峪河乡许本营村人。

  19岁就参加红军的蔡金生随革命队伍转战南北,从一个普通战士逐渐担任排长、连长直至师参谋长等职。解放后,蔡金生先后在遵义铁合金厂、遵义丝织厂工作,1961年任遵义地区检察院检察长,1969年9月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直到离休。

  蔡金生的小女儿蔡健美如今也在纪念馆工作。她告诉记者,她自小就是在纪念馆长大的,那时纪念馆只有十几间老房子,而资料及文物几乎是空白。后来父亲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骑着马重走了一遍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沿途搜集了大量与遵义会议有关的资料及实物,“用马驮回了几大口袋”。

  纪念馆第二任馆长费侃如工作了30余年,他告诉记者,遵义会议会址自1955年开放以来,由原来的两处旧址增加到现在的5处。目前,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遵义会议陈列室已修复完毕,正式向游人开放。“规模越来越大了,好啊!”费老感慨道。

  在历任馆长中,石永言是一位用笔来传承遵义精神的典范。如今住在纪念馆旁边一栋破旧小楼上的石永言仍笔耕不辍,见到记者,他赠送了一本刚出版的《战争绝唱》,这是他继《遵义会议纪实》、长征三部曲《命运》、《危亡》、《曙光》之后的又一力作。石永言的作品给他带来了莫大荣誉——这本书继获得贵州文学奖银奖后,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遵义:新时代英雄辈出

  现在,每年有近40万的游客踏上遵义城的青石板路,探寻转折历程,感受长征精神。

  王启宏副部长告诉记者,遵义不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名酒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记者碰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同行,原以为他们也是来采访长征的,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为采访遵义的一位新时代英雄而来。

  英雄名叫赵继远,今年3月29日中午,两名30多岁的妇女在市区一偏僻小区内遭到歹徒抢劫,正在附近下棋的赵继远挺身而出赶走歹徒,不料随后遭到几名歹徒的跟踪报复,全身多处被砍伤。据了解,赵继远是遵义正安县人,这次中央电视台来采访他,主要是经贵州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推荐并参选“2006中华百姓英雄”。赵继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老区人,谁见了这事儿都应该挺身而出的。”

  记者在遵义采访期间还遇到另外一件感人的事儿,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扑救山火过程中英勇献身,年仅38岁。当地电视台播出了他的英勇事迹:“他不愧为我们老区人,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长征壮歌!”

  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启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我们遵义市的好人好事不断,英雄辈出,这应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地方了。”

  □特派记者朱长振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