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年兴替话“打城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0:00 东南早报

  “兴源班”艺员不做法事专演戏

  曾几何时,打城戏深受闽南民众喜爱。

  最有名的如“兴源班”,非常走红,那时候,演出活动应接不暇。本来,“兴源班”的艺员全部为道士,在戏班业务非常旺盛的情况下,大部分的艺员都放弃道士的法事活动

,专职演打城戏。

  兴盛时期吸收“加礼”精华人才辈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后,晋江小兴源村的“师公戏”,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那里,村中本族的一些堂亲子弟,自幼耳濡目染,酷爱“师公戏”。正应了闽南一句俗语:“戏馆的猪母也能打拍。”

  后生们尤其酷爱,因单纯当道士终日要死背经忏,未免有厌倦之感。而“师公戏”有静有动有唱念,有手舞足蹈的表演,而且毯子功、把子功。这些,当然对青少年更有吸引力。

  “兴源班”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戏曲的基本功,唱、做、念、打不断提高,戏剧的表演程式也不断丰富,艺术表演人才堪称一代胜一代。

  有不少青少年演员崭露头角,一些后起之秀,不但艺术天赋过人,而且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对唱、做、念、打锲而不舍地磨炼,精益求精,对剧本的加工也更加重视。他们感到《目连救母》唱、念和剧本的文学性等方面与泉州“加礼”(提线木偶)相比,都较为失色。

  毗邻的周坑村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起,固定要请泉州“加礼”演出七天七夜的《目连救母》等剧目。于是,“兴源班”有人坚持七天七夜,边看戏,边抄《目连》簿(剧本)。通过泉州“加礼”的《目连》簿来对照参考,吸取精华。对原来的演出剧本,进行加工提高。

  当时,提线木偶的部分演员也有兼道教法事的,他们常到小兴源村走访“师公戏”的同行艺友。由于经常在一起进行法事活动,关系密切,交往频繁,不单是演出剧本的交流,在唱、念也互相切磋,探讨研究。

  早年“兴源班”冒尖的演员要数吴远明,他唱、念均佳,表演极为精彩,至今民间尚有传颂。

  低谷时期邻村三年械斗导致停演

  正当“兴源班”舞台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在群众中声誉不断提高时,小兴源村周邻突然爆发一起大规模的械斗,“兴源班”被迫停止演出活动。

  起因是巴厝村一名男青年与邵厝村一名女青年谈恋爱。邵厝村村民发现后,盛怒之下把男青年殴打毙命。巴厝与周邻十三村全部姓林,联合起来势力浩大。邵厝村只有一百多人,势孤力薄,只好联合杂姓来对付。俗称:“林股冤。”小兴源村夹在两村之间,又是事发地,自然成为“林股冤”的战场。

  这场轰动晋江、南安的大规模械斗,持续三年之久。小兴源村成为一片废墟。全村居民疏散到灵水、东皋、山兜、后林等村的吴氏宗亲那里避难。

  三年后这场械斗结束,小兴源村的居民一小部分人陆续返村,重建家园。

  重建阶段辛亥革命思潮引发创新

  1913年,吴万圣(1896~1948年)(吴天乙的父亲)带领家人重返小兴源村,重建家园,在养母蔡绵娘支持下,出面牵头复建“兴源班”。

  为壮大演出阵容,演员、乐员不局限本村亲堂叔侄。还聘请青阳的洪金水,溜石村的溜石斧、蚶江村的蚶江火,永宁西柄村的龚打、炉师、沙母师、八师、潘湖深等。

  一时间,人才济济,戏源不断。

  这时,艺员们感到没有新剧目,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他们集思广益,根据小说或民间故事来改编,如:《水浒传》、《临水平妖》等,还自己创作大型神话剧《吴真人收孽龙》。

  更值得一提是受辛亥革命思潮的影响,艺员们聘请本村执教的私塾先生执笔,集体创作,编写近代历史剧《郑成功收复台湾》连台戏上下集。

  剧团还不惜代价,添置一些大型的软景和道具。如特制战船、还有土炮、铳枪。演出一时间风靡闽南。

  可惜,后来,个别演员因瘟疫死亡,又有一些人出洋往菲律宾演“师公戏”兼当道士,“兴源班”只好暂时停止演出活动。

  “大开元班”佛教徒抓住时机办班

  唐、宋时期,泉州多种宗教并存,释、道两教关系尤为密切。两教在经典哲理乃至神谱、仪式等方面常互相渗透吸收。

  1920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早就想办一个能配合佛教法事活动的“打城戏班”。眼见道教的“兴源班”停办,马上重金聘请“兴源班”大批骨干,并吸收小部分和尚及社会青年跟班培训,创办了“大开元班”。

  “大开元班”为扩大影响和配合法事活动之需求,也排练《目连救母》全集。在原来“兴源班”演出的基础上,还聘请泉州的木偶艺人来教授唱念,当时,“大开元班”的业务也是非常火红的。

  “小兴源班”与“小开元班”取代旧团体成新力量

  “小兴源班”和“小开元班”,前面皆加了一个小,是因为吸收了一些小学员。

  1929年吴万圣、吴芬津、吴宝灿离开“大开元班”返回小兴源村,邀请一些人合资,招收一批学员培养,并聘请江西‘正音’(京戏)的武工演员来教授毯子功、把子功,在本村创办“小兴源班”。

  因为都是未成年的小学员演出,所以班名由原来的“兴源班”,增加了一个“小”字,“小兴源班”,也正好是本村的村名。

  “小兴源班”不断增添新生力量,一直活跃至1949年,福建省全部解放方停止演出活动。

  1930年,“大开元班”来自“兴源班”的主要演员陆续离去,洪金水、龚打也回本乡发展道教的道场。

  而圆明见“小兴源班”演出深受观众欢迎,也另起炉灶组建“小开元班”,挖走“大开元班”的艺术骨干,招收一批青少年学员培训,排练新剧目《临水平妖》等戏,建置新行头。不久与“小兴源班”旗鼓相当,互相竞争。那时“大开元班”因缺乏艺术台柱支撑,自行解散。

  说起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吴天乙老先生表示,他要将搜集的资料以及亲历的往事书写下来,供人们了解打城戏真实的历史故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