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城戏历史不止8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0:00 东南早报

  核心提示

  打城戏在泉州一度十分兴盛,然而近年,由于种种原因,打城戏在泉州生存困难。这让泉州打城戏剧团吴天乙团长感到痛心。

  更让吴天乙老先生着急的是,竟有观点称,泉州打城戏只有80年历史。甚至有人说

,打城戏只有很短暂的历史,无须保护。老先生坐不住了。在家人的帮忙下,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要向世人阐述这打城戏的根源呢。

  吴老先生的师傅曾火成舞台扮相

  “谁说泉州打城戏只有80年历史?!”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泉州打城戏剧团吴天乙团长针对一些称泉州打城戏只有80年历史的观点,特别拿出了四个证据,来说明打城戏不止80年的历史。

  证据一:六代人演打城戏

  打城戏来自宗教,历史悠久,打城戏这一名称是后来才有的。早年,人们称之为师公戏或和尚戏、罗汉戏等。至于打城戏是道教先有,还是佛教先有,暂不清楚。

  像师公戏,一开始,是人们在八仙桌上糊一个桌头城,前面还放了一桌的供品,请来道士做节目,演上一晚。后来,发展到了艺人化装参与表演。

  吴天乙老先生回忆,从他太公开始,就已经开始搭台演出,他的祖母与母亲都曾参与裁做演出服装,他还记得,小时候,舞台上的戏服穿烂了,大人就剪接起来做成衣裳给小孩子们穿。

  如果单从他太公算起,一代传一代,打城戏就已不止80年的历史。

  何况,据族谱记载,从吴老先生的太太太公吴家庸(1762年-1835年)已开始学打城戏,直至太太公吴庆顺、太公吴永燎、祖父吴远茶、父亲吴万圣,一直到他这一代,共六代人,代代相传。那么,打城戏的历史至少有数百年。

  证据二:清代史志已记载

  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厦门志》记载:

  初丧置酒召客,演剧喧哗,以为送死之礼……

  其中有延僧道“打城狱”、“弄铭钹”之艺能表演而其演戏形式为“欲呼杂出”,以《目连救母》为题,杂以猪、猴、神鬼诸出,甚至削发为僧,亦有逐队扮演,丑态秽语,百端显露,男女聚观,毫无顾忌,丧众以为体面,亲友反加称羡。

  吴老先生表示,明清以来,泉州僧道《目连》、《西游》及打城戏的戏剧艺术形态由此可见一斑。

  证据三:来华洋人曾目睹

  吴天乙先生介绍,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汉学者龙彼得先生来泉州时,曾提供资料:荷兰汉学家、人类学家高延于1877年来厦门,曾看过临时搭棚,由活人表演《目连救母》。

  龙彼得先生还曾引证,另一位荷兰人于1894年在厦门看到,一个中国人丧母安葬前,雇请戏班在家门口搭棚演戏,超度死者,在这种场合上演的一出戏,是《刘全进瓜果》。

  吴老先生介绍,《刘全进瓜果》,是《李世民游地府》里的一出戏。

  他说,很可惜,龙彼得先生几年前过世了。

  证据四:清代碑刻隐提及

  里人庄俊元撰的《重修小开元准提寺记》里提及了重修小开元的情况:

  肃清门外开元寺,桐城第一禅……石寺中迤东有小开元也,称准提禅林,宫殿三进,翼以两廊。创诏以来,不知几经修葺,明末清初,又将倾圮矣。住持僧清水,故盆地习经,憾以佛事,资口食、供香火,有志兴复来逮也。时重修开元寺……

  泉水轩———武夷茗香丹水轩———丹膏丸散秋水轩———百草神米曲……圆明僧———罗汉戏

  咸丰十有一年岁次辛酉秋八月陇西观使者里人庄俊元撰

  据此,吴老先生认为,重修小开元时,清水禅师叫来徒弟,允许建立家庭,做生意,用赚的钱来修小开元。于是有人做大了丹膏丸散生意,有人做上了武夷茗香生意,还有人去表演罗汉戏。这一碑记说明了至少在明末清初时,就有一些开元寺僧人出来以罗汉戏讨生活———为重修小开元而筹资,见证了打城戏至少在明末清初就已存在的真实情况。

  【访谈】

  正宗打城戏面临“困境”

  记者(以下简称“记”):泉州打城戏目前的发展状况似乎比较尴尬,为什么?

  吴天乙先生(以下简称“吴”):如今濒危的泉州打城戏去留两难。首先,打城戏已然无法适应群众的喜剧加大团圆的戏剧要求。传统的打城戏,最有特色的如《目连救母》等,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神鬼戏,“不吉利”,喜事时更不愿意演。

  其次,假冒的打城戏正疯狂抢占正宗打城戏的市场。要知道,表演原汁原味的打城戏,演员是非常辛苦的。但有的团体挂羊头卖狗肉,公然挂出泉州打城戏的名头,表演的却不是真正的打城戏。

  此外,后继无人,也是打城戏濒临灭绝的一大原因,由于面临生存难的境况,演员多被挖了墙角。少了台柱,剧团将难以生存。

  打城戏名称与剧目有关

  记者:为什么由师公戏或和尚戏、罗汉戏等改称打城戏?打城戏有什么特点?

  吴:这恐怕与打天堂城、打地狱城这两个著名剧目有关。

  过去泉州打城戏剧团的编导詹晓窗表示,打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打天堂戏,由道士表演,写一个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释放了那些冤鬼;还有一种是打地下城,由佛教徒表演,写地藏王巡视枉死城,释放了冤鬼。打城是从这两方面而来。

  据有关人士介绍,打城戏过去又叫师公戏、和尚戏、罗汉戏、法事戏等。师公二字,是道士的尊称。

  据了解,清代中晚期,《目连救母》、《西游记》、《李世民游地府》《庄子戏妻》等,一些搬演神鬼的宗教戏,在长江以南演出范围更趋宽广。成为近代社会生活中满足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传统民俗、娱乐消遣的需要,娱人娱神影响,而且影响更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打城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民间活动没有打城戏演出不算热闹。小兴源与小开元的对台表演,旗鼓相当,互不退让,也是非常吸引人们眼球的。

  打城戏有特色的如雌雄鬼、鹰与蛇动物捕斗等,还有一些恐怖场面如用刀劈面,用剪刀刺眼,刀插肚等,皆是当时观众最喜欢和追逐的内容。打城戏有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初期,凡鬼怪禽兽都戴假面具,后来才逐渐以脸谱代替面具。

  打城戏里的音乐、唱念以及剧本等,还包含着浓厚的提线木偶表演的味道,武打主要应用少林拳技。

  吴天乙先生原是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后为了打城戏,辞职,全心投入抢救打城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