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让公益变成“商机”(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0:31 人民网-华东新闻

  ●公权部门与民争利屡见不鲜,只不过是以“便民”、“利民”为幌子把“商机”打扮得更光鲜迷人而已

  日前,铁路北京西客站“有偿问路”停业,耐人寻味。

  据说,北京西客站的这项“业务”,已经延续8年之久。旅客问路咨询是财源广进的

“商机”,还是铁路部门应当义务提供的公益服务?8年多来,一直有人在较这个真。迫于舆论压力,今年上半年,铁路方面终于开通了免费咨询系统。免费咨询服务的出现,“有偿问路”少人问津,最终关门。

  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人们争取享受公益服务的呼声,终于战胜了部门眼中所谓的“商机”,从而让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而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记得七八年前,铁路南昌站就以70万元的高价“转让”了候车室内所有公共厕所的“收费权”。值得欣慰的是,没过多久这个“创举”就偃旗息鼓了,因为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向铁路部门“讨说法”:他们购买的火车票里面,其实就已经购买了诸如在候车室、列车上“方便”的服务,免费为旅客提供“方便”服务,是铁路部门的应尽义务。

  公益服务变成个别部门高价出售的“商机”,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误区和走的弯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按计划运行,将等价交换视为资本主义专有工具;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又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认为公众的任何需求都是“商机”,都可以作价买卖,把应当负起的公共服务责任也变为商品,最后变成局部的、部门的利益。

  不能正确处理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这是改革初期的幼稚病,其实不然。“有偿问路”延续了8年才得以破除,足以说明部门私利很难心甘情愿让位于公共利益。公权部门与民争利屡见不鲜,只不过是以“便民”、“利民”为幌子把“商机”打扮得更光鲜迷人而已。

  更应当警惕的是,一些权力部门借助手中的特权,故意制造所谓需求。比如,近年来各地教育考试热衷于利用声讯电话和手机短信报名、查分,把考生的成绩作为“商机”转让给电信运营商,迫使考生额外支付高昂的声讯电话费、定制短信费。

  最近还有消息说,某地城管部门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对菜场销售的农产品推行生产信息条码标签购买者可以通过该标签提供的信息了解所购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流通环节方面的信息。然而让人哑然失笑的是,消费者真想通过标签了解这些信息,还必须通过昂贵的声讯电话和短信包月业务,于是引发“买菜还要搭售电信服务”的质疑。

  把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应尽职责包装成名目繁多的“商机”,其恶果之一,就是公权部门将自己等同于唯利是图的商人,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化为“为人民币服务”,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恶果之二,是助长了行政不作为,甚至为那些故意用“缺位”制造的所谓“商机”的行为提供更加冠冕堂皇的借口。

  不让有关部门随随便便地变卖属于我们的公益,一方面需要推进“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另一方面,呼唤现实生活中涌现更多像秋菊打官司那样百折不挠“讨说法”的公民。

邓建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