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孙金龙:办事要“三问于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1:4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近日,我省各市级党委换届工作已相继完成。新上任的市委书记们在思考着些什么,下一步又打算做些什么,这是颇受广大读者关心的话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这些新上任的市委书记们将如何秉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宗旨,引领各市人民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呢?本报特别组成了报道小组分赴各市,与市委书记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孙金龙:办事要“三问于民”

  孙金龙简介

  湖北钟祥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962年1月出生,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入党。历任辽宁省地矿局坑探工程大队技术负责人、副大队长、大队长兼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赴巴基斯坦CRBC项目部经理,中国地质工程公司总经理兼临时党委书记,团中央青工部部长、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安徽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合肥市委书记。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人大常委。2006年9月16日,在中共合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市委书记。

  孙金龙印象

  有时,他是铁汉,他铁面无私、雷厉风行;有时,他很柔情,他关注民生、时常微服私访;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领导干部,他擅长英语,喜欢在网上冲浪,发言时,他常常习惯脱稿直抒胸臆;他勇于接受挑战,并善于在挑战中寻找乐趣。他说:“做事情一定要有激情,一定要为群众谋利益。”

  他,就是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

  省会不应该是“村镇”,也不应该是中小城市,而应该是“大城市”。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大城

  市”的概念。

  本报记者:孙书记,你好,大多数合肥市民是从“大拆违”中认识了你,也正是通过这场声势浩大的

  “大拆违”,让他们对合肥未来的发展增添了信心。其实,“大拆违”不仅仅是拆除了一批严重影响城市

  发展和城市形象的违法建设,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转变。请问孙书记对合肥市城

  市建设有哪些自己的看法?

  孙金龙:合肥是一座相对比较年轻的省会城市,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我们对“

  城市”的理解也要不断更新。省会不应该是“村镇”,也不应该是中小城市,而应该是“大城市”。所以

  ,我们必须要树立“大城市”的概念。家住农村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自己住家到门口的小卖部,相隔

  还不到10米远,买瓶酱油,只需要在窗口喊两声就可以了。那么什么叫“城市”呢?人们要到马路对面去

  买个东西,那就必须从人行天桥上走。城市尽管在某些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但却在更多方面为人们提

  供了便利。因此,把省会合肥建设好,既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应该说,经过多年建设,合肥正在变大、变强、变美。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中也

  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违法建设屡禁难止,广大干部群众反映较为集中。这是城市建设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要经历的“阵痛”,也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积极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去年

  7月开始,我们在全市开展集中查处违法建设行动。由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直部门积极配合,市

  里几大班子团结一致,全市人民同心协力,特别是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带头、一线工作人员“依法拆违、

  有情操作”、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措施有力,“大拆违”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如今回

  过头来看,拆违收到了“一拆”而“多赢”的效果。通过拆除违法建设,同步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

  工程,有效改善了合肥的投资环境,使群众的安居条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拆除“建筑之违”,还触

  动了人们的“心灵之违”,冲击了固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使全市人民对现代理念有了更深的体悟,

  激发了加快合肥发展的热情。在拆违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近40条道路建设,包括贯通城市中环线、构建

  城市快速通道、拓宽城市出入口、优化城市路网结构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大拆违”是合肥建设现代化

  城市的真正发端。在拆违中,我们大力发扬党走群众路线、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等优良传统,积极融汇以人

  为本、统筹兼顾、注重和谐等执政新理念,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

  贵经验。这些对合肥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我们又在全市开始整治“四乱”。有人说,在“四乱”行为中,有些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要想

  解决好是不容易的。应当看到,习惯也有好坏之分,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勇于破旧立新。这样,社会

  才能不断进步。所以,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习惯,我们要传承光大,但对一些陋习、蒙昧的东西,我们要

  坚决摒弃。比如说,不允许市民在市区撒纸钱、丢冥币,不是我们无视亲属的感情,而是倡导用文明的方

  式寄托哀思,更好地维护绝大多数市民的利益。从整治“四乱”的实践来看,人民群众是拥护的、支持的

  。这就说明,合肥人民人心是向上的,人心是向文明的,这也是我们加快合肥发展与建设的动力所在。

  一座城市建设得好不好,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关键要看社会的评价、群众的认可。比如说,我们开展“拆

  违”,就是要还路于民、还绿于民。拆违后,合肥新增绿化面积达到7000亩,有些起初对“拆违”不理解

  的群众,如今都说好。这就告诉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党的

  干部,我们必须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要有感情。我们经常要求我们的干部要有责任心,要敢于管理。只有

  这样,才能提高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才能凝聚民心民力,共同推进合肥崛起大业。

  当然,在加快合肥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该回

  避。形象地说,就是要“防止太强硬,但也要防止心太软。”我认为,如果做一件事情,十个人中,有八

  个人说“好”,有两个人说“不好”,我们难道就因为有这两个人说“不好”,就不做这件事了?领导干

  部要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要对群众有好处的事情,我们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干下去。

  当前,合肥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了奋力崛起的有利条件。合肥人民一定要拿出闻鸡起舞、枕戈待

  旦的精神,牢牢抓住当前的机遇,千方百计把合肥发展得更快一些、建设得更美一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

  更好一些。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合肥具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发展得快不快、建设得好不好

  ,责任不在460万合肥人民,应该在我们的干部。可以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对子孙后代负

  责,其实也是在对自己负责。

  走好、走活合肥市“旧城改造”这盘棋,就是要让广大合肥市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

  城市发展的好处。

  本报记者:请问您对合肥市的旧城改造有哪些新思路?

  孙金龙:推进合肥市的旧城改造,是打造“现代化滨湖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合肥人民多年的期盼和

  美好的愿望。没有老城区面貌的改观,“现代化滨湖城市”就是不完整的,合肥的发展就是不和谐的。

  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视老城区的改造和升级,投入了大量

  资金,整治百条小街巷,改造旧小区,兴建经济适用房,加大廉租房保障力度,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下

  一步,我们还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力争在五年内完成280万平方米、惠及20万人的危旧房改造任务。

  我们考虑,合肥的旧城改造要遵循“成片开发”的原则,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相比较而言,建设一座

  同样面积的新城投入要少得多,我们本可以避难就易建设新城,因为旧城改造不仅涉及到政治的、经济的

  因素,更多的是涉及到观念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们必须按照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走好、走活“旧城改造”这盘棋,让广大合肥市民都能享受到改

  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好处。

  客观地讲,旧城改造牵涉到多种利益的博弈。如果大家都理解支持,旧城改造就会顺利进行。假如有人不

  理解,让他家或者让他这个单位迁走,他硬是不搬迁,工作难度就会大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

  社会和谐,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应该说,旧城改造是大势所趋,尽管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依然

  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去做,否则,合肥的城市建设就会延缓,就很难有更大的发展,最

  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你自己家装潢得再漂亮,你家里的小院子收拾得再好,但外边的环境脏乱不堪,你住在那个漂亮的房

  子里,又有什么意思呢?

  本报记者:如今合肥的城市建设已经风生水起,一座大城市的框架已初现端倪,大家对此充满了

  期待。请问孙书记是如何诠释打造合肥“现代化滨湖城市”这一城市定位的?

  孙金龙: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中部省会城市来说,我们

  把城市建设得好一些、美一些,就能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对外形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

  多的投资,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快城市建设,还能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壮大合肥的经

  济实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对于我们每一位生活在合肥的人来说,城市建设搞好了,

  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就能使大家有一个好的安居环境、有一个好的心情。谁最关心城市建设?就是

  广大人民群众。如果一个地方建设比较慢,甚至几十年变化也不大,人民群众是不会同意的。从这个意义

  上讲,把合肥建设好,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合肥是座老城市,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要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市第九次

  党代会上,我们提出,要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意愿

  ,以实际行动迈开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的坚实步伐。有人疑虑,打造“滨湖城市”,是不是就是建设“滨

  湖新区”?这是一种不准确的理解。打造“滨湖城市”,是合肥一个整体的、大的发展战略,“滨湖新区

  ”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区域的建设也同等重要。我们建设“滨湖城市”,就是要立足全省

  、着眼中部、面向“长三角”,区域互动,整体推进。各项城市建设工作,都要从这样的战略布局出发。

  未来几年,我们要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领,以老城区改造升级为主线,以“滨湖新

  区”建设为关键,以“四大组团”全面拓展为动力,逐步将合肥建设成一座能够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

  东启西、促进我国东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把合肥建设好,是所有在合肥生活的人们的共同责任。在合肥市,不仅有合肥的单位,也有省直

  单位和部分中央单位,合肥的建设需要大家的智慧和支持。比如说现在修路吧,省电力公司就非常支持,

  现在我们修路时把电线全都埋在了地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天马行空”,这就是省电力公司所做的贡献

  ,他们为此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我和他们单位的领导开玩笑,我说合肥的建设实际上你们也是受益者,你

  们尽管是直属于国家电力公司,但你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都要生于合肥、老于合肥,合肥是我们大家共

  同的家园。我们现在经常宣传这样的观念,希望合肥的建设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打个通俗的比喻,你自己

  家装潢得再漂亮,你家里的小院子收拾得再好,但外边的环境脏乱不堪,你住在那个漂亮的房子里,又有

  什么意思呢?所以,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我们都不能有“小庭院”的意识,要树立合肥“大家园”的意

  识。

  科技创新,将会给合肥带来更多的效益,这对合肥的长远发展益处更大,并最终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

  的实惠。

  本报记者:合肥素有“科教城”的美誉,今后合肥市将会采取哪些重要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

  重视,以对合肥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呢?

  孙金龙:今年,我们进一步深化了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投入的科技创新资金达到了1亿元

  ,明年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合肥是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我们不仅要把它当作一项荣誉,更要把它

  当作一份责任。

  如何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新路,这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结合合肥实际来说,就是要让科技

  成果产业化。国家层面、省层面和市层面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是分层次的,我们现在的评审有些是重事

  前评价、轻绩效评估。有人说,投入科技创新的这1亿元,如果用来帮助解决老百姓眼前的实际问题,或

  许真能起到不少的作用。但我们认为,之所以要投入这1亿元资金,就是希望通过科技创新,给合肥带来2

  个亿、3个亿甚至更多的效益,这对合肥的长远发展益处更大,最终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我们在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时,要注意“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尤其是对

  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本报记者:在多个公开场合,你都反复强调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快合肥发展,如

  何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民力呢?

  孙金龙: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我们在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时,要注意“问需于

  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尤其是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

  的原则,注重用民生的、引导的办法去沟通思想、统一意志。

  在“大拆违”中,我们进行了几个月摸底调查,召开了下岗职工、出租车司机、市场经营户等座

  谈会,并从就业、低保、救助等多层面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保障问题,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已拆的

  1200多万平方米的违法建设中,群众“自拆”、“助拆”的占到了99%以上。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对拆迁

  安置实行“三榜公示”,对建设工程实行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为群众创造一个“起点公平、机会公平”

  的条件。这些举措赢得了群众的拥护,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的决策部署就能有效转

  化为群众的共同实践,我们做事情、开展各项工作就会顺利得多。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管得太细,其实合肥的城市建设,从规划直到施工,一定程度上积习甚深,这个

  时候我们做工作就必须细,甚至还要事必躬亲。

  本报记者:据说你经常微服私访,甚至会拿着皮尺上工地实地勘测。作为一名市委书记,你为什

  么会如此重视细节?

  孙金龙:有些事情,你就必须到实际中去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举个例子说吧,在“拆

  违”时,宿州路一带发现有三户房子,把消防通道给占了。我们去现场看了,要求全部拆掉。后来我们再

  到现场,发现只拆了一户,还有两户留着。结果,我们一直盯着不放,这三户后来全部拆了,拆完之后搞

  了绿地,群众都认为很好。宿州路改造时,本来规划道路宽9米,现在的道路宽16米,这也是我们到现场

  看了以后,本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重新进行设计的。当然,道路改宽至16米,不是乱改的

  ,而是在认认真真地进行调研后改的。再比如安庆西路改造,当时我们拿着皮尺从长丰路口一直量到省公

  安厅大门口。有人提出,在安庆西路通过环城路结点的地方建一个涵洞,而不是建桥,他们主要是担心会

  破坏环城公园的景观,这个顾虑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涵洞长七八十米,行人、自行车都从

  涵洞里走,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现在我们在这里建座桥,群众从这里走会方便许多。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管得太细,其实,合肥的城市建设,从规划直到施工,一定程度上积习甚深

  ,这个时候我们做工作就必须细,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都必须认真细致,甚至还要事必躬亲。有

  了好的开局,今后有些事情也许就不需要再管得这么细了。

  我们不少干部缺少的恰恰就是精细的工作态度。管理城市必须要有精确、精细的精神,要有认真负责

  的作风。

  本报记者:在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在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化中,最引起你注意的是哪

  一点?

  孙金龙:谈到干部的观念问题,我们想说点具体的事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合肥的城市

  道路直的不多,有不少道路都是弯的。合肥不像山城重庆那样山多,也不像天津那样水系多。合肥许多道

  路是弯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据了解,有一小部分道路就是因为有些住户或单位不愿意搬走,结果道路

  的建设受此影响而变“弯”了。当然,建设城市道路并不是说非得建成笔直的,但根据一些专家的看法,

  笔直的道路能给人以方位感。合肥处于相对平坦的缓丘陵地区,不像重庆建道路只能顺着山势建。前段时

  间,市里修一条路时,道路斜了二三十米,我们说要“取直”,但施工单位说“也就是斜了二三十米”,

  你说,这“一斤二两”和“一斤”能一样吗?显然,这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我们一些干部有“将就”的心态,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得“差不多”就行了。我们不是常说要“

  为人民服务不掺假”吗?做什么事情,99%都不行,一定要力争做到100%。我们有一些干部做事情喜欢“

  凑合”,原因何在?因为他怕争议、怕麻烦,不敢较真碰硬,斜一点就斜一点吧,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我们曾经跟一些干部说,违法建设就是违法了,你把楼建得再高再漂亮,也必须拆掉,这是对人

  民负责,对城市发展负责。当初市里决定炸掉一栋阻碍城市景观的高楼时,有人给我们写信,说是炸掉“

  太可惜了”。我们说现在炸了可能会付出几百万元的代价,但这总比过了若干年,再付出几个亿的代价要

  划算。

  据说,西方人做中餐时,他会老老实实地照着说明书做,甚至要把天平放在厨房里,对于用多少

  克盐、多少克调料,他都要跟着说明书走,他就是这么精确。当然,我并不是说做事情要教条,但我们缺

  少的恰恰就是这份精细。管理城市必须要有精确、精细的精神,要有认真负责的作风。

  “首席执行官”这个提法对我来说不太合适。因为我们都是党的干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人民的

  “孺子牛”。

  本报记者:有人称你为合肥的“首席执行官”,上任以来你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对此

  ,你有何心得与体会?

  孙金龙:“首席执行官”这个提法,对我来说不太合适。因为,我们都是党的干部,为人民服务

  是天职。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人民的“孺子牛”,要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政一地就要

  聚力一地、造福一地,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兴一行。从根本上讲,把合肥发展得更快,建设得更美、让人

  民生活得更好,就是最好的“经营城市”。

  未来几年,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努力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通过未来几年的不懈

  努力,合肥市新农村建设要在全省领先,经济实力要大幅跃升,“滨湖城市”要初展英姿,科技创新要走

  在中西部前列,改革开放要取得新突破,构建和谐合肥要扎实推进,这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是合肥跨越发展、富民强市的主要任务。

  到2010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000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提高到20%以上,在全省发展中

  发挥主导作用,初步形成省会经济圈;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速保持领先,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要比“十五

  ”末降低20%。

  我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各兄弟市和省直部门的大力

  支持,有460万合肥人民的团结奋斗,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滨湖临江、引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

  角”的新合肥一定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