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揭开褐稻虱迁飞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2:55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编者按]今年夏秋之交,我省稻区稻飞虱(指褐稻虱)暴发,其程度之重、范围之广、重发时期之早,为历史罕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稻飞虱曾在我国水稻主产区连年肆虐。1975年建立的全国褐稻虱迁飞研究协作组,历经六年艰难研究,终于揭开褐稻虱迁飞之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本文作者为当年褐稻虱迁飞研究协作组成员之一。刊发这篇回忆文章,希望对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稻飞虱防治研究有所启示。

  “天”“地”两派争论始末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稻飞虱的调查与试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分歧的焦点是关于褐稻虱的越冬问题,也就是虫源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褐稻虱虫源来自本地。另一种观点认为,褐稻虱不能抵御冬季低温,在当地不能安全过冬,只能是从外地迁飞而来。昆虫学界把主张褐稻虱在当地过冬的称为“地派”,而把认为是从天空迁飞而来的称为“天派”。

  褐稻虱越冬问题成为一个悬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地都对此继续调查试验。我省沿江稻区在1976年做过这方面调查,结果也没有发现褐稻虱在当地过冬。后来,国内有一篇研究报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位研究者将冬季在杂草上找到的稻飞虱带回室内仔细鉴定,结果发现这些稻飞虱并不是褐稻虱,而是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这两种飞虱与褐稻虱形态相似而习性迥异,它们只在杂草上生活,并不取食水稻。由于三者之间外形上的差别比较细微,没有经验的人很难区分。随着褐稻虱迁飞规律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天”“地”两派的争论,才趋于统一。

  高空侦察揭开谜底

  稻飞虱猖狂肆虐波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成为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很大威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1975年秋末冬初在广东花县召开了全国稻飞虱专题会议,制定了全国稻飞虱科研规划,以褐稻虱迁飞规律为研究重点,组织协作,确定项目,分工负责。我从广东参加会议回来即和我们单位朱久望、纪桐云等同志商议,并经领导批准建立协作组,由稻区有代表性的三十多个地、县植保站及安徽农学院植保系、安庆地区农科所等单位组成,其任务是交流经验,分工协作开展我省稻飞虱地方规律及测报、防治技术的调查研究,并参加全国协作组。

  设置高山大型捕虫网,是我省承担的全国协作重点项目,它对侦破褐稻虱迁飞规律,具有重要作用。1976年春我们经实地勘察,选定在黄山光明顶和金寨抱儿山两处设置高山捕虫网。歙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站长陈世煌等同志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架可随风向摆动、口径1.8米的斗式大型捕虫网,安置在黄山光明顶气象站附近,海拔1840米的空旷处。该站测报员程国平同志长期驻在山上,每天定时收集记录捕虫数量(最多一日捕虫591只)。从1977年到1980年,连续四年从未间断。通过观察,不仅发现在离地一两千米的高空确有大量稻飞虱迁飞过境,并且根据捕虫数量变化曲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证实褐稻虱随气流迁飞。

  大海捞针再找铁证

  褐稻虱迁飞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证明这种害虫的迁飞特性,还要明确其迁飞途径,这样才对测报和防治具有实践意义。

  协作组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法,即“标记释放与回收”。方法是,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点设置标放点,收集大量稻飞虱成虫用大型纱笼罩住,再将特制的标记染液装进喷雾器对准飞虱虫群喷射,让虫体粘上染液,然后将纱笼揭开任其飞出,同时,通知全国有关单位进行回收。就是对诱虫灯下诱集的稻飞虱仔细检查,看看有无沾有染液被染色的稻飞虱。由于不同标放点用的染液颜色不同,所以可以辨认回收的飞虱是从什么地点标放的。我省望江县植保站站长郑先驹同志承担了标放任务,于1980年9月底进行多次大量标放,是全国多处标放点之一。这项全国范围的标记释放与回收试验终于获得成功。经过对回收飞虱的严格技术鉴定,其中有两只得到确认,一只是从广东曲江标放,在湖南郴州回收;另一只是从广西永福释放,江西南昌收到。这样,褐稻虱夏季由南向北迁飞的路线已经无可置疑。

  在高山侦察的同时,协作组还在广东、湖北民航飞机上安装活动捕虫网,又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渤海湾上航行的海轮上装置捕虫网及诱虫灯进行捕捉。几年来,通过“陆、海、空”空间大搜索、“南、北、中”地区大联合,取得大量珍贵资料。与此同时,对稻飞虱机制、影响迁飞的生态因素,包括气象因素与迁飞的关系,褐稻虱种群的形成与水稻生育期关系,褐稻虱体内能源物质与迁飞关系等等,有关单位都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特别是结合气象条件分析,阐明我国地处东亚季风环境流区域,褐稻虱每年春夏从南方随西南气流向北迁飞,秋季自北方向南回迁的规律。

  科学研究无止境,褐稻虱的发生与防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特别是不合理使用杀虫剂杀伤大量天敌,是导致褐稻虱再猖獗的重要原因。以益控害,生态防治是需要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探索,认真实践的重大课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