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的几种尝试(我在海外教中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4:4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的几种尝试(我在海外教中文)
图为线辉老师(后排右一)和她的学生们。我是法国巴黎大区凡尔赛市圣心教会中学的中文教师。近年来,随着全球中文热的日渐升温,法国的中文教学也是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且不说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语言学校,单是开设中文课的中、小学,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就超过了190多所,学习中文的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了1万多名。中文教学已迈入了法国外语教学的前列。今年3月,法国教育部任命了第一位汉语教学总监察白乐桑先生,足以体现法国政府对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越来越多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加入到学中文的行列里来。我们这些海外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课题:对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案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去组织中文教学呢?我很想和海外的同行们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互相交流的作用。

  寻找切入点

  从不同着手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每个词都是由独立的汉字组成的,而汉字是字形、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但是在西方语言中,若干个毫无意义的音节构成一个词,如果你把一个词拆分成音节,它的意义就不存在。这种不同语言的本质性差别,恰恰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切入点。

  中文最大限度地达到既表音又象形,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汉字是象形字的这个特点,开辟中文教学的捷径,突破外国学生因语言习惯不同而形成的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汉字的衍变绘制成图表;给学生讲解汉字中所含有的哲理和特有的睿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解释汉字、猜字谜;有时让学生把汉字恢复成原始图案也会对加深记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克服因使用母语而形成的习惯障碍,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掌握一种新的语言体系。

  有些教师把教授汉语拼音作为中文教学的切入点,我认为很是不妥。从汉语拼音切入不但收不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相反还会因耗费过长时间纠正汉语拼音和外国字母间易混淆的发音,使学生失去耐心,丧失学习中文的兴趣。

  我的经验是:最初的中文学习要从讲解字形、字义入手,教会学生用正确笔顺写出构架匀称的汉字。至于发音,要反复、清晰地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字形、字义和发音间反复地做切换练习,达到一定的条件反射,切不可过分借助汉语拼音,否则学生会对汉语拼音产生依赖感,离开汉语拼音就不知所措了。

  当然,汉语拼音毕竟是帮助学生正确发音和自学中文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在学生们对汉字的结构和发音有了一定掌握后,还是要教他们掌握汉语拼音。我认为最好的时间是在学习中文3至6个月后,这时学生已经在不自觉中对汉语拼音和本国文字发音规则之间的差异有了一定认识,学起汉语拼音来水到渠成,用很短的课时就可大功告成了。

  有限的字

  最大限度地利用

  国外中、小学中文课的课时相对较少,一般是每星期1-3小时。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要通过训练,让学生们学会把有限的字,做最大的利用,切不可将学过的字和句一字一用,一句一用。从一开始就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讲解中文组词、造句的方式和语法概念,让学生们边学习边体会汉语独特的思维方式。譬如:名词、动词词组的组词方式,主谓宾的句式结构,中、外文语法习惯的不同点等,要力求通过最简单的例句让学生们理解中文的语法规则,然后通过练习,在实际运用中去融会贯通、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语法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在学生掌握了一个句子后,我会把这个句子分成若干部分,让学生分别把某一部分拿出来做替换练习。比如:人称代词、动词、宾语的各种变换,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的相互转换等等……这样一来,一个句子往往能衍生出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句子。让学生们把诸多转换模式熟记于心,并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把以往学过的字词尽量多地运用到新学的句式中。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做这样的竞赛:看谁能把一个句子变成更多的句子。结果是人人跃跃欲式,个个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不停地滚雪球式的练习,既是一种复习所学知识、加深记忆的手段,也能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使用有限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寄自法国) (未完待续)

线 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