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与封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5:0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却出现阻滞,特别是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有人悲观地认为WTO“生病了”。

  嘉宾: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 泓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亚星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

  问: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不断发展,但是似乎总有一些因素在阻滞,比如俄罗斯至今也还未能加入WTO,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宋泓(以下简称宋):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最基本的约束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如果和一个国家的利益相符合则会得到着力和快速的推进,反之则相反。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地与不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

  张二震(以下简称张):全球化促进全球要素得到更优化配置。使世界经济总体受益。但同时不同国家、不同国家的不同部门的损益却是不一样的,即全球化利益在不同国家及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例如,依靠技术和资本的优势,美国被普遍认为是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除经济因素以外,政治制度等非经济因素也都或多或少会对全球化产生影响,如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长期以来受到某些非经济因素的困扰。

  王亚星(以下简称王):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大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因素,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不平衡。全球化可能导致贫富两极拉大,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与发达国家持不同观点和态度。世界经济多极化使世界经济发展纷纭复杂,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理想协调。

  问:在更加交融和开放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却日渐增多,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您怎样看待这种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利益的博弈?

  查道炯(以下简称查):摩擦是国际贸易中的常态。从理论上讲,国家间贸易量的扩大有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进口的扩大对国内同一产业具有挤出效应。为了应对就业等市场层面的压力,一个进口国政府采取限制进口措施;这些措施在出口国政府看来,便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所以,“开放”与“封闭”是相对概念。差不多每一个国家都是“开放”与“封闭”并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出于为了全面阻止另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恶意发动贸易摩擦,那么摩擦的性质就改变了。

  宋: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型经济体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倾向。因为,这些国家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更容易被反倾销反补贴起诉打击。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国际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滥用。这种滥用导致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竞相仿效。现在,除了传统的发达国家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成为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主要发起国。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张:贸易投资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生产转移、贸易利益分配的矛盾以及国际收支的失衡等,也都成为产生贸易摩擦新的因素。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诸边和多边贸易体制决定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因此,我们看到,每逢选举,西方国家往往贸易保护主义呼声比较高。但就政府部门而言,在制定具体的贸易政策时,则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求得一个利益的平衡点。

  问:多哈回合谈判无限期搁浅,导致有人悲观地怀疑WTO的协调作用,但同时地区间经济合作却蓬勃发展,您认为在当今世界,地区间的合作是否应该优先发展?

  王:WTO自成立以来,除努力完成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之外几乎没有新的作为。WTO是一揽子协议,谈判一旦达成难以更改,使一些国家难以下定决心,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谈判影响因素。地区间合作蓬勃发展,特别是双边协议的不断增长,正是表现出WTO的不够灵活。从目前看,双边协议可能更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理论上它还不能取代WTO的作用。

  查:自成立至今,WTO未能找到比它成立时更有效地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机制。地区间经济合作的确具有不同程度的排它性,但也同时具有地缘政治上的吸引力。我们也必须看到,明目繁多的双边或多成员的地区间经济合作安排,可能起到反作用:企业在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之下,容易失去长久性、全球性的竞争力。要不要加强、加快地区间经济合作,其标准应该是一种安排是否有利于产业的持久性、全球性竞争力的提高。

  张:不可否认国际上出现了WTO“生病论”,但我认为WTO的存在有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WTO“步履蹒跚”而地区间经济合作却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几乎覆盖全球贸易的多边贸易体制,要在不同成员之间达成共识进行利益协调的难度以及谈判的技术难度要远远高于地区经济合作。因此,经济联系密切、利益协调和谈判难度相对较小、谈判达成的协议能够相对有效得到监督的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问:加入WTO后,中国积极投身国际事务,努力扩展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但是却屡次遭受“倾销”指责,至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得到一致认同,您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偏见?

  王:我国之所以频繁遭到反倾销,成为最大的反倾销目标国,原因就是我们生产的是低端产品,出口量大,出口增长过快。“十一五”规划提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并将出口与走出去相结合才是我们避免反倾销的重要途径。

  宋: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并被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这无形中增加了中国遭受打击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现在全球每6起反倾销起诉中,就有一例是针对中国的。这种情况短期内很难改变。我们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1、行业中介组织要协调,政府要采取法律措施限制和引导,企业要自觉约束恶性竞争、竞相降价的出口行为。2、利用签定双边贸易协定的机会,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3、对恶意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国家坚决实施贸易报复或打击。4、在多边贸易谈判中,促使WTO中有关反倾销和反补贴协定的修改,逐步杜绝这些协议被人为滥用的情形发生。

  查:从历史经验看,发动反倾销并不见得是推动产业竞争力上升的良策。被指责从事倾销的经济体也可以利用某一个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恶化而促使它在技术的更新换代、管理和经营效益的提高,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避免与国外同一产品直接竞争。至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其本质是一个政治判断,因为国际贸易规则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定量标准。在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体赋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应该加倍努力找到能够在同一产品正面竞争的增长空间。

主持人:郑 兴 刘 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