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庆在争辩中寻找人文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5:47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朱丽亚

  有人说,在中国,很少有哪座城市像重庆这样,容纳了这么多的矛盾性和多样性:水码头和工业重镇,摩天大厦和吊脚楼,巴蜀文化与各地移民,美女和“棒棒”……

  而重庆则在今年展开了一场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讨论:什么是

最能代表重庆的人文精神?

  虽然,时至今日,“自强不息,开拓开放”已经成为新时期重庆人精神的代名词,但这场讨论留给重庆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2005年,《新周刊》在继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香港之后搞了一个关于重庆的专题。这个让重庆人期待了很久的专题取了一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标题:《重庆:第N城》。

  “做《重庆:第N城》,可以说我们是耍了点滑头的。因为发展中的重庆变数太大,让人捉摸不透。”《新周刊》执行总编辑封新城说,“N意味着一种无穷多与无限生长的可能性。作为26个英语字母之一,N让人联想到No.1这个序号。就可能性而言,重庆这个第N城,甚至就是第一城,因此当初没考虑把重庆作为‘第四城’、‘第五城’来探讨。”

  “一个人的样子就是城市的样子。由于码头文化孕育出的耿直性格,造成重庆人粗犷、容易冲动,遇事不考虑后果,做事容易缺乏远见。加之重庆人生性好玩,造成市民喜欢超前消费、盲目攀比。我们在《第N城》里也提到,重庆是一座相当有欲望的城市,也是缺点很明显的城市。”封新城说,“希望重庆能认真梳理整个城市的历史脉络,找准自身特点。同时希望能把握所有机会,多一点城市比较,取长补短、综合发展。

  今年4月现身于重庆当地一网站的一个题为《重庆印象》的帖子更是把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该帖两个月时间里有40余万的点击率,3400余篇回复,创造了重庆网络点击率的历史纪录。

  署名为“老虎不吃鱼”的系列网络帖子,是一个深圳人自述的重庆寓居生活,以及对重庆山水、城市、人文等方面的感受。数万重庆网友分为正反双方在论坛上展开激辩,硝烟弥漫。

  重庆社科院哲学所所长胡玻说,由于历史以及地理特点等原因,重庆人身上体现出较强的“自强不息”精神,而开拓开放意识则显得不足。今天重庆的城市精神氛围,重庆的市民整体形象,重庆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重庆人对自身价值取向、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认识等,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开拓、开放精神将是重庆人文精神需要倡导的重要内容。

  西南大学文学院代训认为:“重庆人文精神不能仅仅是重庆人的自我表扬,它不仅要成为凝聚重庆人的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同时也应该成为照亮重庆现在还缺乏人文精神的一些角落。也就是说,不光是有亮点,还应当照亮我们过去的盲点,这不仅包括重庆市民作为公民素质的培养,社会公德的建设,重庆市文化娱乐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高水平大学的培育,也应当包括关于重庆市的生态意识、环境伦理的教育和宣传。

  一位叫“耕梦”的网友说,市委市府号召开展的这场大讨论,要求对重庆的人文精神进行“总结、提炼、培育、发展”,使之成为重庆的形象,成为重庆市民的道德约束,是重庆高层领导对思想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但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靠历史的积淀,是看这个城市和人形成的实际风貌,是靠人们做出来的。

  他认为政府要有决心和魄力,普通市民也不能作渔翁状,要有点“匹夫有责”的思想,要遵纪守法,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做合格市民,做文明市民,能出力则出力,至少管好自己,身体力行,不仅做重庆文化的享受者,更要做重庆文化的创造者。“我期盼着,不是讨论出一个纸上的海市蜃楼的重庆,而是干出一个实在的靓丽的重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