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冒充高官不为钱,过把"官瘾"就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9:08 国际在线

  网友:蔡释虎

  有一则奇闻,说的是山东一位千万富翁,冒着锒铛入狱的风险,也要过一把“官瘾”。他用“国务院××办公室主任”、“前山东省××厅副厅长”等假身份四处招摇撞骗。但他的目的并非钱财,纯粹是为着这个身份、这个感觉(《青岛早报》10月8日)。

  最近,该富翁已被逮捕。而他的传奇事迹自然也引起诸多评说:一种说法,有趣有趣真有趣;另一种说法,吃饱了撑的。

  富翁先生真是吃饱了撑的么?未必!当他斜目睥睨于饭桌,当他陶然醉心于逢迎,那种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学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在中国传统理念中,总是“优则仕”。虽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在俗文化里,这一原则已被抽去根本精神,余下的只有作为“达”的标准的“仕”。“仕”为身份、为地位、为人生成就之象征。

  这一残余至今依旧在影响国人的价值标准。学者说,在西方社会,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学术精英三足鼎立,各有不同发展路径,其中虽然也有交叉,但总体上均能独立成为人生价值目标。而在中国,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学术精英混一相融,在很多时候,政治精英“吞并”了经济精英、学术精英,在不少人的价值体系中,“官人取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山东的这位富翁可能是这种俗文化价值体系表现的极端。该富翁上世纪80年代往返于寿光、北京之间贩卖蔬菜,刚开始时本钱只有3000元。由于头脑灵活,他不久即发迹,一年能挣五六十万元,最多时年收入近百万元。有了千万元身家后,他开始“商而优则仕”——不过靠的不是“上进”,而是直截了当的“冒充”。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这位富翁先生的“升官”路径,有一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为什么还有“官人取向”生存、发展的空间?根源需要探究、深思。

  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今古代官人们“醉眠美人膝、醒握天下权”现象早已不见,依旧存在的是,官员不仅是“裁判员”,而且是“指导员”,对具体经济行为、社会事务的走向、对一些大工程大项目的定夺、取舍仍起主导作用。这种“权力越界”助长了一系列腐化堕落、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现象的产生——公开者,开门纳贿、收取现金;隐蔽者,通过项目换取亲戚或亲属的“投资”。

  富翁先生绝非吃饱了撑的。媒体的报道称,该“李鬼官人”在利用假身份获取“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为他人做了不少“好事”——帮人办理子女上学、联系工程项目等。他为什么要用“官人”身份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个身份能办事、好办事。很多原本不成的事在“有了身份”后就能做成——他当然需要这种“身份”。

  需要批评么?需要,但批评的对象应该是某些地方的制度、规则为何因“人”而异。

  需要反思么?需要。但反思的对象应该是大众价值体系中“官人取向”为何阴魂不散。

  当超越规则的特权依旧残存,当法治精神、公平精神依旧匮乏,做官将依旧“有瘾”。这也是我们现在一再提倡市场经济、法制经济,一再反腐倡廉的现实原因。

  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