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本首相访华引人瞩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9:16 大河网-大河报

  

日本首相访华引人瞩目
■安倍就任首相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中国,这也是5年来日本首相首次访华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昨天分别会见安倍晋三,中日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日方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

  ■双方确认对话协商妥善解决东海问题

  胡锦涛吴邦国会见安倍晋三

  据新华社电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8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分别会见了安倍晋三。这是自2001年以来,日本首相第一次正式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

  胡锦涛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积极评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进入新世纪,就在中日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的时候,由于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安倍先生就任首相后,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胡锦涛说,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要扩大人员交往,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

  胡锦涛强调,中方希望并欢迎日本继续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胡锦涛最后表示,中日世代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愿与日方一道,为共同开创新世纪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安倍首次出访选择中国

  安倍表示高度重视日中关系,就任首相后首次出访即来到中国。他说,把日中关系推向新的高度,为两国国民和子孙后代开辟美好的未来,对日中两国,对本地区都很重要,也是双方共同的责任。日方高度重视胡主席就发展日中关系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愿按照日中间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从战略高度为日中关系改善和发展作出贡献。

  安倍表示,日本历史上曾经给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在深刻反省历史的基础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日本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日方和我本人将按照两国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安倍表示不支持“台独”

  安倍表示,日中经济相互依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两国其他领域合作也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希望双方加强各层次的接触,增进互信,扩大在经济、文化、教育和人员等领域交流以及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日中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安倍重申日本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与安倍晋三首相会谈,温家宝总理——

  就未来中日关系提五点意见

  据新华社北京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谈。

  温家宝首先对安倍晋三首相的来访表示欢迎,对他在对华关系上所显示的积极姿态表示赞赏。他说,最近,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促成了首相的这次访问,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发展。

  温家宝表示,中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但在1894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双边关系总体是好的,理应倍加珍惜。但在过去5年中,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两国关系陷入困境。我们提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正视那段历史,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开辟未来。

  应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

  温家宝强调,保持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温家宝指出,中日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处理两国关系,在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通过构筑战略性互惠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我就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五点意见:第一,实现和保持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密切各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政治互信;第二,继续进行战略对话,照顾彼此关切,深入研究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重大问题;第三,完善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制定各领域的中长期合作规划,力争双边经贸关系有更大的发展;第四,大力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扩大民间交往,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第五,加强对地区问题的磋商,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为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日方须支持中国和平统一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温家宝要求日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温家宝最后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身发展需要和世界潮流做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透明的防御性国防政策,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他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霸权。中国赞赏日本战后汲取教训,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希望日本能够继续坚持沿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

  安倍倡建“战略互惠关系”

  安倍说,日中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将继续遵循日中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发展两国关系。这些年来日中关系持续发展,经贸、文化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事情。现在日中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把日中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建设性贡献是双方承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为此要争取将日中关系建成一个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安倍深刻反省日侵略史

  安倍表示:日本曾经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和痛苦,留下了种种伤痕,我对此深表反省,这一立场今后也不会改变。在此基础上,日本60多年来选择了和平发展。今后也将坚持这一方向。日方绝不赞美军国主义,也不美化甲级战犯。我将按照双方关于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日中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来妥善处理历史的问题。

  安倍说,日中两国经济发展上相互依存,给双方都带来了重要利益,值得我们珍惜。我主张要使政治经济两个轮子都强有力地运转起来,从而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更高的层次,并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日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据新华社北京电中日双方8日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公报称:中日双方一致认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符合两国基本利益。

  双方同意,继续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

  公报称:日方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中方对此表示感谢,并原则同意。双方同意两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场合经常举行会谈。

  中方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将同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日方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带来巨大机遇给予积极评价。日方强调,日本战后60多年一直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今后将继续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中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

  双方确认,为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应坚持对话协商,妥善解决有关分歧;加快东海问题磋商进程,坚持共同开发大方向,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双方同意,2007年举办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双方对包括核试验问题在内朝鲜半岛最近的形势深表忧虑。双方确认,愿与有关各方一道,根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推进六方会谈进程,通过对话与协商,共同合作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新闻人物

  安倍晋三

  安倍晋三1954年9月21日生于日本山口县,出身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曾出任日本首相,父亲曾在1982年出任外务大臣。1977年,安倍晋三毕业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系政治专业。

  安倍晋三1993年当选众议员,开始从政,历任内阁副官房长官、自民党干事长、内阁官房长官。2006年9月20日,安倍晋三当选自民党第21任总裁,9月26日当选第90任日本首相,属于自民党内部的“鹰派”。短短13年时间,他从众议员一跃登上日本政权的巅峰,这在向来讲究资历的日本政坛相当罕见。

  安倍晋三已婚,夫人安倍昭惠。

  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

  这是安倍晋三就任首相不到两周后的首次出访。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