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秋节,养老院里九成老人没回家》·反响 那落寞的眼神,刺痛读者的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9:16 大河网-大河报

  

《中秋节,养老院里九成老人没回家》·反响 那落寞的眼神,刺痛读者的心……
核心提示

  在养老院里孤独度过中秋节,老人家眼睛里的落寞神情(如图)震撼了许多读者的心灵……昨天,本报有关养老院里老人过节方式的调查报道(详见昨日本报A05版),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先后有几十位读者致电本报,有的自责没能体会老人的真实心意,让老人受了委屈;有的则详细打听养老机构的地址、电话,要为自家老人考察、选择合适的养老

场所;还有读者表示,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慰问老人的社会公益性活动……

  随后,记者从几家养老机构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昨天中午和下午,在国庆节假期后第一天上班时间,有不少老人的子女到养老院看望老人,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观点一:尽孝要趁早

  读者感言:父母总是能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替子女考虑,做子女的替父母想了多少呢?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震撼心灵的报道了,特别是那张大幅照片,太有冲击力了,老人的落寞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昨天早上8时许,记者接到读者李先生的电话,他说,一到办公室,他就被这篇报道吸引了,一口气读完,忍不住热泪盈眶,“‘几个老人有的坐着轮椅,有的半躺在藤椅上,默默地晒着太阳’……读着这些句子,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想到了‘风烛残年’这个词,心里顿时感到很悲凉。”

  “父母总是能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替子女考虑,做子女的替父母想了多少呢?想到这里我就有点懊悔,恨自己没能体会老人真实的心情。”李先生说,他的父母也已经年迈,老两口不愿意进城给儿女添麻烦,坚持住在农村老家,每逢节假日,老人总是极力阻止儿女回老家,理由是“路上不好走”。因为火车票不好买,今年中秋节,他和两个兄弟都没有能够回去看望老人,父母亲该是多么失望和落寞呀!

  读者王先生说:“母亲今年已经86岁了,我们还能有多少机会把时间和钱花在她老人家身上呢?我经常有一种时光短暂的紧

  迫感。”王先生说,他的母亲平时也是在养老院里生活的,他和两个兄弟排了“值班表”,保证每个周末,至少有一家去看望母亲,中秋节、春节一定要接母亲回家,“我妻子的母亲50多岁就去世了,有好几年,她都不能听到人家成年人叫‘妈’,一听到就忍不住掉泪。她经常对我说,尽孝要趁早,要好好孝顺老人,可别像她,等老人不在了,想孝顺,想再叫一声妈,都没有机会了。“

  观点二:尽孝要重精神

  读者感言:孝敬老人,除了物质上尽量满足老人的需要,还要用细致的心去体贴老人的心情。

  郑州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去年,我把70多岁的父亲送到养老院,当时心里也有些矛盾,怕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说闲话。但我家的情况实在不利于父亲养老:父亲有糖尿病,饮食、情绪、休息,都会对他的病情产生影响,可我和弟弟家都没有人能专门照顾他。后来,考察了几家养老院,人家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保健、饮食,比在家里照顾得好得多,才把父亲送进养老院。现在,父亲在养老院里已经住了一年多,身体和情绪都比以前好多了。

  “以前,我们是经常接父亲回家的,可上个月我儿子结婚了,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房间,这个中秋节就没有接父亲回家。父亲嘴里说回家太麻烦,以后不回来了,可能心里也会有些难过吧。唉!我没有真正领会老人的心,以后要经常带着孩子去看看老人,尽量让他多享受一点天伦之乐。”

  郑州市民赵女士说:现代人的工作节奏都很快,没有将老人接回家过节,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想到,或者是没有领会老人的意思,也可能是受客观条件限制,也许并不是不孝顺。孝敬老人,除了物质上尽量满足老人的需要,还需要用细致的心去体贴老人的心情,关爱老人更要注重精神。

  市民张女士认为,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居家养老将越来越难,实施社会化养老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应该是一种合适的养老方式。

  某企业负责人曹天表示,愿意当志愿者安慰老人,也愿意资助、参加“关注老人”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果有这类公益性活动需要加入,他将义无反顾。□记者刘云常佰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