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出两头不讨好的政府定价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9:21 南方新闻网

  社论

  上月25日国际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大关,本月油价再次跌至60美元下方。专家分析指出,未来数周内,国际原油价格还将继续在60美元这一区间上下浮动。舆论立刻提出一个问题: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也应当下调?据称,有关部门已在研究此问题,但有专家已提醒民众,现在不能指望马上出现大幅降价,发改委对国际油价未来走势的观望情绪很严重。

  确实,油价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发改委要调整油价需要与各方面进行协调。但是,作出油价下调的决策,根本不需要征求石油行业之外其他行业与部门的意见,因为他们必然会欢迎油价下调。不过,下调成品油价格,必然会影响石油垄断巨头们的利益。因此,作为被赋予创造利润之职责的企业,他们对此一决策持消极态度,甚至动用其资源进行抵制,似乎并无不妥。更何况,石油巨头们还有另一个让国家发改委无法忽视的理由:去年国际油价上涨30%,但成品油价幅度仅到15%,今年的两次调整也未完全消除上述差距。于是,尽管民众强烈呼吁国内成品油价格跟随国际原油市场下调,但中石化有关人士说,“我们前9个月都在亏损,现在好不容易看到盈利的曙光了,为什么要配合调价呢?”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夹在这两种诉求中间,国家发改委当然左右为难。

  这一困境暴露了目前石油供应体制的根本症结。这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从采油到原油进口到炼油及成品油零售,基本上被几大国有石油企业垄断。相应地,政府也对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管制。实行政府设立垄断及实行价格管制的目的,至少包括稳定能源供应,确保经济与社会稳定。

  于是,在国际市场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国家发改委人为地抑制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幅度。垄断企业为了公共利益而作出了牺牲,相反,作为消费者的民众其实享受了一定的隐性补贴。财政部违反预算法给了垄断企业一些财政补贴,仍然不足以弥补其亏损。到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的时候,石油巨头们当然就有了与国家发改委讨价还价的机会。本来是好事的此次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下调,却让国家发改委陷入最大的尴尬中。

  现在人们不免怀疑,国家发改委有能力平衡消费者与垄断企业间的利益吗?国家发改委一直在忙活:在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时候,让石油垄断企业作出牺牲;在原油价格下跌的时候,又让消费者暂时忍让。但显然,双方的气始终都不够顺畅。更进一步,人们还可质疑,国家发改委的努力是否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也难说。比如,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为抑制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幅度,弱化了民众本应接受到的强烈的节约信号,也阻塞了市场自发调节供需的机制。

  过去几年,石油垄断企业与作为消费者的民众之间不断强化的误解、愤怒情绪,表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使具有强烈的意愿,政府也没有能力通过设立垄断、操纵价格,来稳定供应、稳定人心,确保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相反,设立垄断、实行价格管制的结果是,市场供应与价格问题直接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垄断企业组织化程度极高,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游说政府相关部门保护其垄断利益,而消费者在享受政府通过抑制价格上涨而给予的隐性补贴的时候不会表示感激,而在政府准备调高价格的时候,因为高度分散而没有游说能力,于是,民众就会产生价格只涨不跌、政府被垄断企业俘虏的印象。政府设立垄断及实施价格管制,似乎并未增进公共利益,反而损害了政府自身的权威及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哪怕仅从政府摆脱困境的角度看,也似乎有必要根本改变目前的石油产业体制。也就是说,放开市场,允许民营及外资企业在各个环节自由进入,让市场来决定国内成品油的供应量及价格。当然,这一改革需要民众有心理准备。在过去的国际原油市场上涨周期中,民众从价格管制中得到了一定的隐性补贴。石油体制市场化意味着民众将不能得到这种补贴。当然,反过来说,在原油价格下跌的时候,民众也能立刻享受到好处。再者,民众也无须再向垄断企业支付垄断租金。两相权衡,市场化对民众将是利大于弊。事实上,近年来已经形成了石油行业市场化的民间共识。

  奇怪的倒是政府始终不愿推动这种改革。那么,次优的方案就是对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改革。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作为一个政府机构的国家发改委,都不应直接对一项产品进行定价。较好的办法是由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承担这一职能,该机构按照法定的某种规则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将人为因素最大限度排除在定价决策过程之外,让油价不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欢迎回应:shelun@188.com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