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复建圆明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9:30 南方日报

  今古齐观

  不久前,从浙江横店集团传出消息,该集团将筹资200亿元,耗时5年再造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但劳“圆明园”搬个家,搬到横店。他们初步规划占地面积350公顷,跟真的圆明园一般大小。消息即出,不知已有几度的圆明园是否需要复建、能否成功复建的争论,再次成为焦点。

  如果要追溯的话,早在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还没有多久的时候,复建的声音其实就出来了。当然,那个时候的圆明园还不是今天的破败模样,《老照片》第四辑有一组摄于圆明园“火劫”十年左右的照片,从中可见圆明园现在残存的西洋楼一带,“虽惨遭破坏而依然楚楚动人”。糟糕的是后来圆明园又经历了“木劫”和“石劫”,这就是各色国人包括官方的“杰作”了。经此“三劫”,清初盛世之际苦心经营了150年的这个湖山之胜才彻底沦为遗址。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记载,最早的复建声音出在同治皇帝继位的时候。

  “同治初政,满御史有建议修复(圆明园)者”,结果是遭到“严旨切责”。为什么?没有细说,但接下来这一回,差点行动起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广东人李光照“具呈内务府,请报效木植,重修淀园”,意思是说,如果重修圆明园,他愿意把所用的木材承包下来。同治皇帝“正思两宫(慈安、慈禧)听政过劳,无娱游休息之地”,立刻“俯从光照请”,亦即复建圆明园。然而李光照根本就没有资本,干的是买空卖空的行当,倚仗攀附上的权力而已,“冀以近悻为护符,得游川、楚、江、浙诸产木之区,勒索肥己”。没多久,李光照露馅,“置光照于法,民间获免骚扰”。但复建圆明园的旨意即出,朝野莫不感到错愕,朝中以沈淮为先,上书力争不能复建。同治很生气,立即召见沈淮,他搬出的是“孝义”的大道理。沈淮平时说话就不大利索,单独面对皇上更有一点害怕,除了坚持认为“兴作非时,恐累圣德”,说不出别的。退朝后他拜访陈康祺,陈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可以“补草一书”,写这样一些内容:先戴高帽子,“天子以天下为养,凡可以博亲欢者,何敢顾惜帑项?”接着指出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而在于“淀园之毁,非由天灾,今时事艰难,仇人在国,即国库充溢,亦不当遽议兴修”。他不是说复建是为了尽孝吗?再告诉他,“皇上自强不息,时时以继志述事为念,则所以仰慰文宗(咸丰)及两宫皇太后者,于孝道尤为光大”,这才是真正的尽孝。沈淮第二天果然照办,没多久,又有大臣游百川“袖疏廷诤,谔谔数百言,声震殿瓦”,导致同治皇帝“虽未遽收成命”,但“卒罢经营”。在强烈的反对声浪下,当年的这次复建就这样不了了之。

  《清稗类钞》里有一则“安乐渡”,说皇帝平时在圆明园御舟徐行的时候,岸上的宫人“必曼声呼曰:‘安乐渡’,递相呼唤”,一个传一个,“其声悠扬不绝”,直到船抵对岸才停下来。当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之际,咸丰皇帝“方园居”,旋即从这里仓惶出逃热河。那个时候同治(载淳)还抱在怀里,不知道国家发生了什么,“安乐渡”的呼声既起,小孩子仍然“戏效其声”。咸丰抚摸着小载淳的头说:“今日无复有是矣。”说罢,潸然泪下,“内侍等皆相顾凄惶不已”。咸丰皇帝就是在圆明园出生的,他的感慨应该更异于常人。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出逃;40年后,咸丰的妻子——慈禧太后率领他的侄子光绪皇帝,又有了第二次。弱国无“安乐”,一味高喊不已,掩耳盗铃罢了。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痛史。复建它,是要再现所谓盛世辉煌,还是借助人造景观为旅游经济助推?纵使有一千个理由吧,圆明园毕竟是整个民族的,它的重生与否不能由几个有钱的人说了算。盛世并不是靠一两座园林撑起来的,何况这样的盛世结晶又是如此不堪一击。我们一些人为什么要用“美容”的手段,硬要抹平这道刻在民族心底的疤痕呢?

  田东江文赵晓苏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