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物资紧缺,一张猪皮三家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09:31 南方日报

  广交会上展销猪皮革的“第一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组织货源的情景

  物资紧缺,一张猪皮三家争

  广交情缘⑦

  请您讲述广交会情缘

  热线:020-87360888

  传真:020-87382304

  讲述人:刘顺仪

  广东省畜产进出口集团退休职工,1967年进入畜产公司后以业务员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秋交会,也是最早在广交会上展销猪皮革的业务员,参加广交会超过40多届。

  “第一次以业务员的身份参加广交会,我就负责国家推出来的全新出口商品——猪皮革。”从“猪皮革”这个名词开始,现年已有60多岁的刘顺仪向记者娓娓道出多年来参加广交会的难忘经历。

  上世纪60年代

  工业半成品猪皮革已属高级产品

  刘顺仪回忆,1965年国家发文要求大力发展猪皮革出口,虽然总共有十几个品种,但是1967年首次进入广交会展销的只有5个品种。“在那个时候,猪皮革已经算是广交会上比较高级的产品了,属于工业半成品。”

  由于猪皮革是全新的产品,而且物资比较紧张,1967年出口总额只有20多万美元。想起当年在物资紧张时期组织货源的情景,老人形象地比喻为“三大公司争一张猪皮”:“我们畜产公司要拿猪皮做皮革出口赚外汇,食品公司要卖肉,工业皮革公司要拿来做皮鞋内销。为了这张猪皮,大家每年都会开一个会,来集体协调计划,组织货源。”

  作为当时南方惟一可以出口的口岸,广东还负责湖南、广西两省的猪皮革出口。借助广交会的展销作用,1973年该类产品的出口额就增长到300多万美元。“发展到后来,由于湖南、广西开始自行出口,加上不少猪皮革被用来深加工做成服装革、皮革服装再出口,猪皮革的出口才慢慢降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出口权下放各地,广交会颇受冲击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国初期一谈组织货源就头疼的现象已经绝迹。与此同时,国家外贸体制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以往只给予广东、大连、上海、青岛、天津五大口岸的出口权开始下放到各个地方口岸。

  于是,一直作为外贸成交惟一平台的广交会,开始受到严峻的冲击。各个地方开始将手中的出口权利用起来,从原来的只承担组织货源变成直接出口,与传统外贸渠道“争”起来。老人解释说,虽然国家计划给了各个地方一定的份额,但很多地方都超计划出口。“什么商品好卖,水货就很厉害。”老人说,一些企业根本不管价格高低,只要有钱赚就签合同,甚至产生了不重视质量的短期行为。“有的卖给外商兔毛,为了使产品显得更重,就在里面加上滑石粉。”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外贸领域出现了低价倾销现象,随之而来也就催生了出口环节的各种管理制度。老人说,在1985年的广交会上,当时经贸部部长表示要加强出口商品各个环节的管理,制止“水货”冲击市场。“当时已经对很多种商品实施了出口配额或者是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如输往港澳市场的鲜活冷冻商品、棉布、棉纱、绸缎、陶瓷等等。”

  本报记者程满清实习生孙邦琴

  图:

  刘顺仪吴伟洪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