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善中日关系,“希望之窗”开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0:54 新华网

  

改善中日关系,“希望之窗”开启

  ▲10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罗辉、李忠发)国家主席胡锦涛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胡锦涛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积极评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进入新世纪,就在中日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的时候,由于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安倍先生就任首相后,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胡锦涛说,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不仅关系到两国的发展和利益,也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中日双方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审视和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坚定不移地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胡锦涛说,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

  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尤其要加强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要扩大人员交往。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议会、政党、团体、文教、青年等方面的往来与合作,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

  胡锦涛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愿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方希望并欢迎日本继续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胡锦涛最后表示,中日世代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愿与日方一道,为共同开创新世纪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安倍表示高度重视日中关系,就任首相后首次出访即来到中国。他说,把日中关系推向新的高度,为两国国民和子孙后代开辟美好的未来,对日中两国,对本地区都很重要,也是双方共同的责任。日方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就发展日中关系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愿按照日中间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从战略高度为日中关系改善和发展作出贡献。

  安倍表示,日本历史上曾经给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在深刻反省历史的基础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日本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日方和我本人将按照两国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安倍表示,日中经济相互依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两国其他领域合作也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希望双方加强各层次的接触,增进互信,扩大在经济、文化、教育和人员等领域交流以及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日中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安倍重申日本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国务委员唐家璇等参加了会见。

  吴邦国会见安倍晋三时指出 朋友可选择,邻居须共处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黄富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8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吴邦国指出,中日两国是大国,是近邻。朋友可以选择,邻居必须共处。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选择,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我们必须从长远角度,用战略眼光来审视中日关系,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精神,遵循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正确处理和把握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妥善处理历史和台湾问题。

  吴邦国说,人民之间的友好是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战后不同历史时期,民间友好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今后,我们更应大力推进民间、文化和青少年等各领域交流,不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中国全国人大已经与日本国会众议院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为在新形势下加强议会各层次、各领域的接触和沟通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愿与日方共同用好这一渠道,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作出贡献。

  安倍表示,加强日中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信赖,增进相互友好感情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日方高兴地看到两国议会交往频繁。日方希望利用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等契机,推动日中各方面交往,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温家宝与安倍晋三会谈时表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罗辉、李忠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谈。

  温家宝首先对安倍晋三首相的来访表示欢迎,对他在对华关系上所显示的积极姿态表示赞赏。他说,最近,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促成了首相的这次访问,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应该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顺应世界潮流,合乎人民愿望,坚定地走中日世代友好之路。

  温家宝表示,中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但在1894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双边关系总体是好的。这一良好局面凝聚了两国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的智慧与心血,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但在过去五年中,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两国关系陷入困境。我们提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正视那段历史,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开辟未来。

  温家宝强调,保持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温家宝指出,中日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处理两国关系,在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通过构筑战略性互惠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我就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五点意见:第一,实现和保持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密切各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政治互信;第二,继续进行战略对话,照顾彼此关切,深入研究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重大问题;第三,完善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制定各领域的中长期合作规划,力争双边经贸关系有更大的发展;第四,大力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扩大民间交往,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第五,加强对地区问题的磋商,推进东亚区域合作,为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温家宝要求日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温家宝最后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身发展需要和世界潮流做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透明的防御性国防政策,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他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霸权。中国赞赏日本战后汲取教训,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希望日本能够继续坚持沿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

  安倍感谢中方的友好接待,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

  安倍说,日中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将继续遵循日中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发展两国关系。这些年来日中关系持续发展,经贸、文化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事情。现在日中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把日中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建设性贡献是双方承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为此要争取将日中关系建成一个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安倍表示,日本曾经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和痛苦,留下了种种伤痕,我对此深表反省,这一立场今后也不会改变。在此基础上,日本60多年来选择了和平发展。今后也将坚持这一方向。日方绝不赞美军国主义,也不美化甲级战犯。我将按照双方关于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日中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来妥善处理历史的问题。

  安倍说,日中两国经济发展上相互依存,给双方都带来了重要利益,值得我们珍惜。我主张要使政治经济两个轮子都强有力地运转起来,从而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更高的层次,并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安倍表示,日方将继续按日中联合声明处理台湾问题,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日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

  双方还就有关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会谈前,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安倍访华。参加欢迎仪式的有: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榕明、外交部长李肇星、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