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追求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和分享的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4:18 浙江在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昨日开幕,据新华社日前报道,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报道还指出: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做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作出的

战略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

  而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和实际观察到的是,随着广泛宣传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的不断推出并逐步落实,“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日渐清晰,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期待。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对农民工欠薪等问题的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开始得到重视和解决;随着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进程的反思,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建设,正在逐步探索并逐渐趋向清晰;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各类大案、要案陆续曝光,一系列制度化的反腐措施日渐显示出强大和高效的威力,民主、法制建设前提下的政治文明进程,已经向人们展示出清晰可辨的前景;随着对“唯GDP”政绩观的反思和纠偏,及“绿色GDP”统计指标的首次推出,作为一种比“环境保护”更加全面和本质的观念,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在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模式利弊的重要参照之一。

  总之,和谐社会这一政治概念的内涵,经过上述实践的不断诠释而日渐清晰和丰满。每一位生活于中国社会,并愿意张开耳目感受中国社会真实变化的人,都不难观察到人们对和谐社会所寄予的厚望和憧憬。

  而和谐社会的概念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而深入地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期待,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和谐社会之“和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又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未来社会之期待,而且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开始,最终指向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

  同样源于新华社报道,有权威专家于六中全会前接受采访称,建设和谐社会,要从百姓的“身边事”做起,而当前最为紧迫的则是要做好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五件事情。

  按照通常理解,所谓百姓“身边事”大多与“小事”同义,而此次专家却将上述五件事关全局的大事,作为百姓的“身边事”而定位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就是关注、维护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尤其是那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暂时处于困难处境的百姓的利益。试想若是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等五件百姓“身边事”都能得到较好解决,有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困难群体都能得到社会救助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劳动都能够得到合理的报酬、绝大多数百姓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则由此而实现的“和谐”,自然可以为每一位普通百姓所真切感受和分享,这样的社会发展目标,自然也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一个寄寓着百姓普遍期待,凝聚着广泛共识的社会理想。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