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小学“性别教育”一课如何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09:44 新文化报

  成都中小学校中,有三成左右男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阳刚之气”,打扮花里胡哨,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脆弱……专家呼吁,中小学生的“性别教育缺失”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见本报今日9版报道)

  表面上看,这三成男生身上缺乏“阳刚之气”是存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所谓“性别教育缺失”,似乎只要在校园里补上一堂“性别教育”的课程,即可为“女性化”的男生

们补上“阳刚”之气,治好他们身上的“阴柔”之风。

  但问题却未必如此简单。

  首先,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教师占据的80%份额恐怕一时难以扭转,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则是,这“性别教育”课程由谁来担纲呢?20%的男性教师当然是首选,但比例决定了无论如何增加男性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也总归有限。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目依旧是清一色的女教师执教,那么,如何保证男教师与学生相处和接触的机会。事实上,小学教师女性主导的客观现实已经决定了学生“性别教育”上的女性化趋势。而小学教师这一职业上女性主导的成因与根源事实上恰恰在于社会传统意识中的职业性别划分,或曰职业性别歧视。

  君不见,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在大多数国人心目中,显然是属于女性的职业,既然是女性的职业,男性自然也就少人问津,师范类院校中阴盛阳衰的现实就很能说明问题,而师范生中女多男少的现状,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小学教师中“阴盛阳衰”的现象将难以改变。而这所谓的教师职业适合女性的传统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恰恰等同于在这一行业中对于男性的性别歧视,而男性应对这种歧视则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既然这个职业不欢迎我们,我们走开。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社会“尚武”精神日趋淡化,“尚文”精神趋浓,这种氛围下的家庭教育也在向培养乖孩子的目标努力。乖孩子的标准一向被定位为文静、老实,这样,对于在塑造自我性格中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中小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无法提供更多“性别教育”的客观现实,加上家庭教育的方向,三成男孩“不阳刚”就不再是难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解决这近三成男生“不阳刚”的问题,恐怕并不是增加一些“性别教育”课那样简单轻松。既要从根子上解决职业歧视,并扭转由此而生的职业性别化,以使学校教师资源起码在性别比例上更加和谐,还要鼓励家庭教育中增加一些个性化因素,以及容忍孩子的个性特质,只有这样,存在于中小学校园中的“性别教育缺失”一课才有真正补上的可能。雅力(江苏)

  互动方式 通信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906号 新文化报社 综合新闻部 邮编:130022

  电话:0431-96618 邮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