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一得之言:教授摘帽实效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4:40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和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高教司官员近日透露,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正酝酿相关举措推动教授上讲台讲授基础课,一定时间不上讲台就摘帽子,而年轻教师则偏重科研。为此,同时还在工资报酬、科研资金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在许多国人雾里看花的眼里,高校名师多为学术积累深厚、道德文章俱佳之辈,由他们亲自操刀,不仅可以向年轻学子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解剖精微复杂的知识,名师风范还有一种道德示范和激励作用。这一点从几年前天津南开大学数学大师陈省身九秩高龄依然固守讲台,曾经赢得舆论好评如潮上亦不难看出。

  然而,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质量的受到质疑,学术腐败时有滋生,有着更深层次的体制根源,如职称评审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科研资金申请制度以及一窝蜂地超越实际的扩招等等,涉及到中国当今高教体制的方方面面。如欲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必欲大规模地革除体制弊端。但纵观教育部这次即将出台的政策,仍旧停留在局部修补的层面。因此,尽管改革动机或许令人感受到些许鼓舞之情,可实际效果如何,让人不得不抱非常谨慎的乐观。

  推动教授上讲台的改革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实效如何,从教育部官员们不厌其烦,就同一事件再三酝酿相关举措可窥一斑。

  为何出现这样有令难行的局面?稍加考虑实际上不难明白:首先,就是缺乏在收入分配和其它方面相应的激励机制。指望名师纯粹的道德自觉是难有保证的,教育部官员其实早已洞明这一点:高校里有像孟二冬式的好教师,但不好好上课的还是有不少;一些老师只想靠科研来多挣点钱。其次,除上面所说这项改革仅停留在局部修补的层面外,它规定的一些配套细则———如将科研项目的提成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只有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并转化才能得到可观回报等———实际可行性也有待检验。

  因此,摘帽子看似严厉,但在“情大于法”的社会集体氛围里,其实际效果和威慑性委实要到实行后才知道。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