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到耿村,美国人为了听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04:0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到耿村,美国人为了听故事
美国客人在耿村老乡家听故事●听耿村人讲故事要带两个翻译

  72岁的老婆婆曹美更家中挤满了人。美国朋友或盘坐在炕上,或坐在沙发上,有的干脆席地而坐。

  “很早很早以前,南山上有个狐仙……”老人家悠悠地开了口。“什么是狐仙?”

美国朋友问。尽管故事一开始就遇到了障碍,但是客人们却更加兴趣十足。

  曹美更老人讲故事用的是方言。她的身边蹲着两个翻译——一个负责把方言译成普通话,一个负责把普通话译成英文。

  两国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经常让一个词儿反复解释反复翻译。虽然累着了讲故事的和翻译,但听故事的美国朋友却个个伸长了脖子,兴致盎然,云遮雾障中充满了新鲜感和神奇。大家一边听一边不停地追问着。

  ●10年来不断有美国人来听故事

  耿村名扬海外,要追溯到1989年6月。这一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口承文学年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对耿村的介绍,在8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中引起轰动。1997年9月,美国故事协会国际执行主席杰克尼尔·史密斯首次率67人的访问团来到耿村听故事。回国后,他们把耿村介绍给了更多的美国人。打那以后,不断有美国朋友组团到耿村来。

  1999年10月24日,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组织了“早期儿童教育团”访问耿村。2002年10月22日,由34人组成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女娲故事代表团”,在罗勃特、南希夫妇的带领下也来到耿村。团员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10岁。代表团带来一个摄制组,他们拍下了有“10大民间故事家”之称的靳正新、靳景祥、孙胜台、靳言明等人的生活情景。

  此次,那些来过耿村的美国朋友一进村,就举着上次来时拍摄的照片,忙着从人群中寻找熟悉的脸庞。当耿村年龄最大的故事家、87岁的老人靳言明走过来时,4年前来访过的红丽雅一眼就认出来了。她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通过翻译拉起了家常,开怀大笑声一阵阵响起。

  “每次来都能听到新的故事,每次来都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第三次来耿村的伊莲女士激动地说:“这里简直就是民间故事的聚宝盆!”伊莲在美国有两份工作:一份工作在医院,另一份就是“故事讲述者”。她每次来都和耿村的农民分享新的故事,享受耿村故事独特的魅力。“我已经把耿村当成了自己的家乡,这里的故事家就是我的亲人。”伊莲女士说。

  ●耿村创造了中国“一千零一夜”

  按照国际上对民间故事家的划分方法,耿村聚集了中型民间故事家33名、大型民间故事家23名、5个故事家庭以及众多祖孙3代故事家、故事夫妻、故事母子、故事父子等。

  现年79岁的靳正新能讲800多个故事,是耿村讲故事最多的人。1998年12月16日,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10大民间故事家”之一。79岁的孙胜台婆婆是耿村女故事家的代表人物,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却能讲260多个故事。

  耿村故事依靠世世代代口头传承,据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上自开天辟地神话、历朝历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新生活、新人物。这条历史的故事长链,涵盖中国20多个省区市、170多个县市,简直就是一部“野通史”。

  耿村故事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初,石家庄市文联和藁城市文联根据耿村故事,联合编纂了《耿村一千零一夜》。全书共6部约200万字,收入耿村110余人讲述的神话、传说、故事作品1100余篇。其中既有传统的民间口头故事,又有当代人物的笑话和新幻想故事。

  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这些古老的故事对美国人来说比较深奥,但好奇心仍让他们听得兴致勃勃。专职故事家琳达·方说:“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把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带回美国,通过报告、纪录片的方式向美国民众宣传推广。”

  “女娲用泥捏成泥人,创造了人类。后来她累了,用树枝在泥水里一蘸,一甩就甩出了很多珍珠。耿村就是最大最亮的那颗……”美国代表团团长罗伯特也给耿村奉献上了美国版的“女娲故事”。

本报记者 赵 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